杨胜艳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古罗镇凉风学校,四川 叙州 644604)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课文的编排一共是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体裁一般是一样的,或小说、或戏剧、或诗歌等。这一点也体现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而两版教材除了这点是一样的外,还有一点就是每个单元开始之前都设计了单元导语。在这个单元导语里面,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一目了然。学生通过阅读,能对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有个清晰的认识,利于他们的目标的掌握。因此,导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单元有单元导语,每节课也有课前导语,在一个单元的课堂教学开始前,可用导语作为课堂导入。好的课堂导入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如果导入没有运用得当也可能起到事倍功半的结果。因此,作为一堂完整课堂的要素之一的课堂导入,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中课堂一般是45分钟一节,当然有的是40分钟。不管是45分钟还是40分钟,都是学生在经过较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的学习后。这时他们可能会产生疲劳的感觉,因此就需要在课间休息,来充分调节自己的状态、使自己放松下来 。有的同学自制力较强,不需要出教室就能够自我调节,或许他们都不会出现这种状况;但有的同学就喜欢出教室,采取自己的方式来调节。他们在课间休息时,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后,可能会比较兴奋。而针对这两种情况或其他情况的同学,有一个好的导入,特别是像语文这种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就更至关重要。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一个充满趣味、概括性强、思维缜密的导入利于老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对课堂重点的提前预想及把握。
学生们通过老师的导入大概就能够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再加上对教材的预习,他们能够对本节课的目标大致做一个预想。如学习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这样导入:“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烙下了多深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恋这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 [1]这样,就可以在导入中学生就感知到本堂课教学的内容及重点,甚至通过对艾青诗歌意象——“土地”“光明”的提炼,拓展出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这一知识点。
任何事物都有它发展的规律,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也是一样。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师教学也要充分运用这个规律,而课前导入,正是教师运用这一规律的体现。课前导入让学生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后,老师再在此基础上,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深刻的探讨、剖析,这样对学生掌握知识来说,或许就更为容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校,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通过学习知识,培养自己的思维,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能够学以致用。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遇到问题不懂思考,不会应对。
有时老师采用问题式导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里提到的的看电影事件,就可以直接问学生,如果是你穿越在当时,看到了那一情景,你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价值观。
语文课程的特点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而课堂导入正能体现这一点。“著名教师魏书生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2]因此,课堂导入的设计十分必要,好的课堂导入甚至能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