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实践研究

2019-01-13 05:45王乐
魅力中国 2019年1期
关键词:政府职能团干部枢纽

王乐

(宁波财经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是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起桥梁纽带、引领服务作用,具备整合、服务和引领作用的新型组织形式。新时代改革语境下,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共青团改革的新维度和新途径,是新形势下,共青团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有力凸显。

一、枢纽型社会组织与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

枢纽型社会组织概念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进程中出现的“实践性”新词,2008年9月,北京市社会建设大会上提出《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新思路,并于2009年3月北京市出台的《关于构建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暂行办法》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即由负责社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进行联系、服务和管理,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枢纽型社会组织具有的政治引领、业务领先、社会支持等优势使其成为新时期在党政领导下,参与社会协同治理的新型社会组织形式。这一特点与共青团组织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角色不期而遇,即是共青团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履行”枢纽型“社会组织角色的先天的优势。

王鹏(2013)认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形式是国家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建设枢纽型青年社会组织将极大地推动共青团的发展,它不会改变共青团的组织属性,应通过参与社会竞争、整合资源、分类引导来实现。他提出,枢纽型组织建设需具备3个要素:有一个组织群;在这个组织群里,有一个组织能够起到对整个组织群进行引领、服务和管理的作用,这个组织就是枢纽型社会组织;在这个组织群里,有一个载体和平台,即枢纽型组织对其他组织起到枢纽作用所需的平台和资源。

综上,共青团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社会条件都已经很充分,自2010年以来,多个地区开始了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实践的尝试。

团石家庄市委以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为探索共青团改革创新的主要途径,在获得党政支持的条件下,将团市委纳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序列,承接了市政府社会服务项目中的志愿服务项目工作,直接或间接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墙绘、环境保护、交通枢纽志愿服务等服务,有效承接了政府职能转移,提高了社会服务的水平。团深圳市委,以制度创新、机制改革和志愿服务升级改造等手段创新共青团工作方式,打造“枢纽型”共青团组织,进而探索实现“新型政社关系”和“新型团青关系”。共青团湖北省委围绕省重大发展战略,与相关地、市团委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启动“志愿服务行动”,实施区域共建。

随着多元社会治理理论的发展和共青团改革实践的推进,枢纽型组织的概念逐渐被引用到共青团改革创新和共青团组织建设中来,在新历史条件下逐渐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共青团改革的新维度、新路径。

二、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是政府职能转移、共青团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发展的重要维度和新的路径。根据自身组织条件及资源平台,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主要集中在促进青年创业就业、青少年公共服务领域和组织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社会协商、志愿服务等几个方面。但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基层团的组织单位,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实践中往往受到上级团组织和党委的双重指导,且受到学校所在区域、学校的综合实力等多方面影响,承接的内容在不同领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比较大。

(一)服务合法性缺失

部分地方政府未明确的将高校共青团组织列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序列,导致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承接服务时出现“合法性”身份不明确的两难境遇。这也直接导致组织工作经费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影响承接服务的开展。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学校党委和上级团委的双重管理体制下,高校团组织工作和承接服务的内容有时会难以明确具体边界,双重的管理,双重的标准,使得承接服务对结果的要求会出现多样性,不利于高校团组织职能的发挥。

(二)组织建设外部性不足

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主要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内容,但实践中,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内外部建设的不均衡性导致组织在承接服务时出现承接内容范围小、获取外部资源有限等问题。在高校内,共青团组织建设较为充分,组织体系、各类制度建设较为完善,能够有效地调动组织内资源;但其作为连接校内外资源的桥梁,较少有成立对外服务组织,或外部性建设不完全,或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政府对高校团组织的认可度低等原因导致的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外部资源不均等现象。以笔者所在组织为例,本单位属于民办本科院校,在过去组织发展所需的外部性资源远远少于本地的其它公办院校,甚至是专科学院,这样的背景下,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外部性建设受到限制,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必然的出现不充分的问题。

(三)专业化服务能力不高

高校共青团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主要集中在促进青年创业就业、青少年公共服务领域和组织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社会协商、志愿服务等几个方面。这几个领域的工作对高校团干部组织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求,主要是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专业,但目前高校团干部呈现专业多元化的特点,根据笔者对所在学校以及学校所在地部分高校的调研了解到,上述几个专业的团干部为数不多,思想政治教育、体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居多,即便是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的团干部在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本专业领域的理论技术等也有一定的淡化,且目前对于团干部的专业化培训较少,这些都导致在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中专业的技术支持力量不足。

(四)组织公共性与教育性矛盾

共青团是党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就决定了各级团组织的公共属性这一特征。高校共青团组织除公共性这一属性外,还具有高等教育的教育性,这也是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重要的支持条件。组织的公共性要求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承接政府部门职能转移应体现公共性、公益性,但也是这种公共性一方面限制了服务项目承接的经费保障,约束了承接内容的范围,另一方面限制了高校共青团组织内部教育性的发挥,导致了公共性与教育性的矛盾。

三、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有效路径

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是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高校共青团组织更好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必要的组织形式,明确组织身份的“合法性”、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整合内外部资源是当前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有效进路。

(一)政府将(高校)高校共青团组织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序列,明确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合法性身份

明确职能转移的管理界限,缓解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中的身份两难境遇。以志愿服务为例,目前各地方政府均设有志愿者服务中心,作为政府各级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部门,由中心提供志愿者信息化管理支持、项目介绍、志愿者招募、管理等,即志愿者管理中心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对象。但实践中,志愿者管理中心又将各学校作为其购买服务的二级对象,而高校在志愿者服务项目开展中作为实际服务方承担主要的志愿服务,却缺少各类资源的保障,在涉外服务中没有“合法”的身份。

(二)定制服务菜单,推动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专业化发展

根据高校发展特色及共青团组织的优势设置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服务菜单,根据菜单组建专业的服务团队,利用高校第一课堂专业优势和第二课堂改革的目标要求,组建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加强对高校团干部的专业培训,提升组织的专业服务能力是推进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有力保障。根据笔者所在单位的上级团组织要求,各级团干部都需要进行社会工作者理论的学习、培训和技能考试,以提升工作专业化,但实践中因工作原因等能够参加的人少之又少,笔者所在单位仅一人参加了本年度的学习和技能考试。推动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专业化发展需政府相关部门统一协调,强化内部、外部激励对各级团干部专业化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三)搭建平台,整合内外部资源,推进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外部性建设

资源整合,发挥集约作用是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重要特质,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进一步整合内外部资源,根据青年需求,搭建更加专业的资源平台,更好地承接政府职能转移。首先,完善组织的体系建设,将外部性建设作为高校共青团建设的转型内容,积极整合外部资源,为青年学生创业就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搭建更专业的平台。其次,规范组织的制度建设。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离不开对校内资源的利用及对青年力量的聚集,规范的制度建设是枢纽型高下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有力保障。最后,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明确共青团改革的目标,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服务高等教育改革和共青团改革。

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是顺应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共青团改革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发展的有效突进路径。明确组织合法性身份、推动组织专业化发展、整合优化组织内外部资源是近一阶段枢纽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

猜你喜欢
政府职能团干部枢纽
如何理解和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研究》
枢纽的力量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我为什么当团干部?
我为什么当团干部?
期待已久,连接传统与潮流的枢纽 Sonos AMP无线立体声功放
严管优出抓好团干部队伍建设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分析
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