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梁樑
(黄冈中学惠州学校,广东 惠州 516000)
前言:区域经济学又被称之为地区经济学、区位经济学等。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区域经济学便被西方发达国家认可,并以主流经济学地位进行了多年深入研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一些诸如概念及分支等论述较为混乱,需对区域经济学理论进行进一步梳理。
关于区域经济学概念,不同区域经济学研究者所给出的答案具有一定差异性。究其缘由,主要是区域经济学涉及到经济、地理及政治等众多领域造成的。自描述角度而言,区域经济学是针对区域经济所成立起的经济学科[1]。其中,区域经济又可称之为空间经济或区位经济,主要代表在同一区位条件下,相互作用人群的空间分布。自分析角度而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重点为管理稀缺资源配置情况。其中,空间配置主要指同一区位条件下,通过安排稀缺资源来提升自身竞争水平的行为及过程。
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学基本研究问题大致分为两大方向。第一,区域经济活动、区域经济活动区位及区域经济影响因素。其中,区域经济活动主要指企业活动、家庭活动及个人活动等;区域经济学区位指具备集中型或接近型特征得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影响因素需以活动区域确定原因为研究重点。
区域经济活动决策、区域经济活动规则、区域经济规则动态化管理。在传统计划型经济中,国家及政府决定着区域经济活动人群及区域,而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了通过生产者及消费者之间的自由往来明确区域经济活动范围。
与其他经济学相比,区域经济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空间特征。在区域经济学研究期间需以三个维度空间为主,即零次空间、一次空间及二次空间。其中,零次空间主要指宏观经济学及国际经济学的交叉点;一次空间主要指区域经济学与交通学的交叉点[2];二次空间主要表示经济活动分布情况,活动人群面积及密度等均是二次空间研究的重要参数数值。第二,区位性。在区域经济学中,涉及到各区位模式的影响因素。第三,空间差异性。由于生产要素在空间中是不流动的,导致区域经济学内空间差异性不变。
现阶段,关于区域经济学分析分支学派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部分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学主要由区域经济理论、方式及经济政策等构成。区域经济学内容体系需在回顾原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上开展;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学涉及到匀质区、节点区及规划区三大要点。其中,匀值区主要就是指区域宏观经济及区域经济收入、增长等;节点区主要代表经济集聚及距离之间的作用;规划区内含区域规划及政策。
区域经济学关注对象较为繁杂,城镇、国家及国际区域一体化均有涉及。不同关注对象及空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存在着不同特殊性。因此区域经济学也可依据其研究对象不同划分为多种分支,如城镇经济学、国家经济学等。长久以来,区域经济学研究范围仅局限在本国领域,以至于许多区域经济学者就认为区域经济学主要就是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的空间经济。随着经济逐渐趋向于全球化及区域化发展,国际区域组织等问题日益严重,需在研究区域经济学期间加入更多关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内容。
区域经济学中的地理经济学派也可称之为新古典区域学派。该学派就是将空间因素,如空间距离、集聚及差异性等作为研究重点,强调产品交易的企业及家庭之间地理空间关系,可将产品需求、共计及价格变化以函数方式表示。
演化复杂学派就是将区域经济学看作成一个不断演化的复杂体系进行研究,从而利用计算或模拟等方式将区域经济学理论化、数字化[3]。与地理经济学派不同,演化复杂学派也包含了异质空间等内容,强调个体拥有空间上限信息、不均等资源及决策战略。
政治经济学派又被称之为区域新政治经济学或空间新政治经济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此融入公共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学科,可从政治、经济及社会等方面对稀缺空间配置进行系统研究。就目前来看,政治经济学派已在区域经济学研究期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生态经济学派与地理经济学不同,生态经济学将人类经济看作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用人类经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来明确稀缺空间配置方式。不仅如此,生态经济学派主要关注的对象为经济规范及分配方式,主要目标就是将空间经济思维及实践放置在生态法则及物理学上,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对区域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总结:总而言之,区域经济学对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探索经济稳定增长道路具有重要意义,需我们积极学习先进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为促进区域经济学科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