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辉
(河北省衡水市特殊教育学校, 河北 衡水 05300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都可以走进校门,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仍有部分残疾儿童因种种原因被关在家中不能上学,为了使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教育的权利,部分特教学校把教育的场所转移到孩子的家里,由教师把对学生制定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带到学生家中进行授课,即“送教上门”。这种特殊的教学形式,为不能进入学校上学的孩子带来了福音,也为特殊教育学校带来了新的工作挑战。下面就我校“送教上门”工作的实践情况,做简单的总结和个人认识。
(一)学生残疾程度极重、个别差异大。学校第一批摸底确定了送教的对象共10个学生,他们的年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完全不同:有的有的行为问题特别严重,常常有攻击性行为,无法融入到集体的环境中;有的是极重度脑瘫,常年只能躺在床上,没办法走出家门;还有的是肢体重度残疾,因为家庭困难,没有条件接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每个学生的送教内容就会不同。
(二)送教地域较广,师资力量与安全存在问题。老师们在学校里要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担任好学校14个班教学,还要开展好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任务已经很重了,在实际工作中已经感觉有些吃力。送教工作虽说不用天天进行,仍然要抽出时间备课、准备教具、还要时间去送。无疑是加重了教师的工作任务。况且,送教学生分布全区范围,近的当然20分钟左右能到,远的却需要花费1个多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这样远的路程,及路程中的安全等无疑给送教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送教对象家长及社会的配合与理解。送教中,家长及社会的配合与理解至关重要。有了家长的理解、支持与积极配合,一方面对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是一个促动,另一方面对孩子在家的配合训练也起重要作用。但现实是,部分家长对送教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对孩子的受教期许极少。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没有的任何希望。
送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而我们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这种准备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要有充分的认识,还有专业能力的储备。
送教教师面对各种重度残疾儿童,更需要恪守职业道德,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道主义精神。送教教师要懂得从尊重生命差异、尊重生命权利的人道主义高度出发,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一个残疾学生。
送教教师要有更高的专业能力。除了教育组织管理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外,送教教师更需要知道评估与鉴别、环境创设与利用、个别教育教学设计、课程整合、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灵活适宜的沟通以及辅助技术运用等能力。为了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储备,学校多次聘请国内教育康复方面的专家教授对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培训,同时派遣教师到华东师范大学等机构进行学习培训。
充分了解送教对象,是送教的基础。学校设计了一系列表格进行记录,详细了解家庭情况、儿童生长发育、病史等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进行心理评估和教育诊断。对学生进行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初步评估。
制定个别化教育训练计划。根据简单的评估结果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和弱势,与家长商讨,为该学生制定一份适合其发展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供送教团队使用的同时要求家长配合执行。
送教总体规划。工作初开始需要制定全面的、可具体操作的工作方案。对送教工作的指导思想、服务对象、服务原则、时间安排、师资保障、经费保障、送教工作要求等进行细化。以此对送教工作进行一个整体规划。
实施送教。2016年我们按实施方案,学校老师分为三个小组,对10名学生开始每月两次的定期送教。在送教工作中要求,每次送教需要有备课并记录,同时,图片和视频进行记录。同时要求按时交好相关资料,以此进行督查。
学校每周召开送教工作例会,及时总结记录本周送教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共同探讨送教中发现的问题,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同时做好学生档案记录。
在服务形式上不断尝试创新,大部分是各组带上所需教具,开车到学生家里入户送教;也有家长送学生到学校,利用资源教室和康复训练室等进行送教;还有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网上教学等。更为重要的服务是与家长的沟通,与家长谈心,对孩子的抚养与教育提出合理的建议等。
“送教上门”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学校各个部门需共同努力,用科学的送教计划、健全的工作制度为送教上门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为送教对象提供更专业、更有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