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龙
(贵州省罗甸县中等职业学校,贵州 黔南 550100)
中职学校相较于常规学校而言更强调实践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通常此类人才工作强度相对较大,必须依靠于健康的体魄,因此必须强调对学生展开良好生活习惯及锻炼习惯的培育[1]。对于体育课程而言,发展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在于强健身体的同时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掌握体育技能及相关知识,提升身体与生活质量。本文以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为切入点,研究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
中职教育阶段正是学生发展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的关键阶段,是其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此时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调控能力逐渐增强,其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存在明显差异。通常女生开始喜欢网球、健美操、瑜伽之类的能够对体型有所改善的体育项目,而男生则更喜欢足球、篮球之类能够激烈运动的体育项目。通常对感兴趣的项目往往参与度较高,反之则明显不愿参与其中。从学生的接受能力上来看,一些学生的体育基础较为薄弱,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体育活动的要领,因此对其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产生了打击,班级内呈现出明显两极分化状态。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程度、重视程度以及其自身身体素质成为了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首要影响因素。
中学院校的体育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的技术水平之外,还应具备与中职学生有效沟通的能力,以及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及特点合理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及模式的能力。但根据相关调查,一些中职体育教师更注重学校专业体育队伍的管理及训练工作,对普通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并不重视,甚至有所忽略。加上体育课程容易让教师及学生产生副课的思想,重视性不足下教师的备课与上课投入不足,直接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自然无法进一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除此之外,部分中职院校存在占用体育课程的现象,在学习压力影响下更重视主要课程的学习。无论是中职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还是需要参加中职高考的学生,在教育方面均更重视主课程,长此以往对体育教学有所忽视。
随着我国中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形势逐渐改善,国家在中职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逐渐增大,在教学硬件设施上相较于传统教学状态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体育场地不足的现象。不少体育场馆除了上课时间外大多处于闲置状态,无法发展特色体育,只能够作为简单的授课场所,因此无法对学生的体育活动产生吸引,其价值发挥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大多更倾向于运动技术的指导层面,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与运动水平,具有一定程度的竞技性质。通常选择一个项目让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与学习,之后再进行考核,缺乏多种项目的综合教学,对学生体育综合协调发展不利,难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教学体系方面,教师必须在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下培养学生综合发展体育的学习习惯,建立终身体育教学体系。对学生体育运动成绩的提升不可过度强调,应做到提升运动意识,从整体出发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而非在考试及分数的要求下被动进行体育活动。除了体育项目技术的教学外,还应加强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终身体育的优势及必要性,加大宣传力度,多组织一些具有竞技性、娱乐性、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及相关比赛,让学生无形中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与益处,从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纵观中职体育课堂,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喜好偏向一目了然。尤其对于部分女学生而言,对体育课程不感兴趣问题更为明显。作为体育教师,应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内容,强调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体现出人性化、合理性特征,让身体素质较差或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同样可感受到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其体育活动意识,让其在体育课中形成积极、快乐的情绪体验。例如可在课堂中适当加入对抗比赛游戏类的教学。以趣味体育教学为例,可将表演、游艺、生活、劳动与体育有机结合,让活动更倾向于健身类型,可明显提升女学生的参与程度。将娱乐、文化、体育三大元素相结合可直接替代传统一味消耗体力的体育项目锻炼,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动力,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对学生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可逐渐摒弃传统一味的以分数为界限的硬性考核指标,传统评价大多为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过程有所忽略,更侧重于评估学生的身体能力。例如硬性规定跑800米需要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立定跳远必须跳出多少米长度等。这种硬性评价未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鼓励与督促作用,反而可能让学生产生对体育的厌恶与抵触情绪,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未有所兼顾。因此在现代化教学中,体育教学评价必须有所改革,体育教师须认识到学习的过程重要程度远远大于结果,教学评价应向着发展性多元化方向改革,让学生体会到自身体育能力的提升所带来的成功感与成就感。
总之,中职阶段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重要性上不言而喻,体育教师需累积经验、改革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提升课堂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