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蕾
(晴隆县光照镇规模小学,贵州 晴隆 561400)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其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当是写作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人类历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一直贯穿其中。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价值为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灵魂。那么,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俗话说:流远还需先探源。要想让学生写出文采飞扬、充满创新个性的好文章,首先要有学习的样板,也就是好的范文。范文从哪里来?首先从教材中来。从语文教材到课外阅读材料,甚至是阅读理解题中的文章,涉及人文精神的文本有很多,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第二个源就是教师自身这个“活教材”。在一次周记中,有位学生写了笔者曾经在课上讲过的一件小事,学生动情地写道:“老师,您给大家分享第一次走上讲台很紧张的故事,我也有过同感。从那以后,每当我再独自面对陌生的场合时,我就会想起当时的您……”出乎意料,课堂上无意讲述的小故事竟成了学生写作的素材。此后,笔者就会有意在课中讲些小插曲、小故事等。
写作是“心智”运作,是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它的“原动力”来自于学生自身的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走向广阔的山川大地、人文古迹和多彩社会,学生就能在写作的长河中泛舟扬波。春暖花开的季节,笔者带领学生去广场放飞风筝,去陆秀夫纪念馆参观,去海盐博物馆体验,去新四军纪念馆感受,去水街风景区游览,这些经历润物无声地流淌于学生的笔端,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对盐城的历史了解了,对家乡的情感浓郁了。另外,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写随笔,像新闻记者一样,随时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学生往往习惯于教师命题写作,这种方式是被动式写作。而随笔式的写作,则是学生自主写作、自由写作,是发自内心的要求。笔者布置学生每周完成至少一篇随笔,并鼓励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有很多,只要是能引起你内心波澜的,你的记忆就会深刻,因此要及时写下来。久而久之,随笔将会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
小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幼稚化、平淡化、无情感的现象,如:有位学生写妈妈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文中详细描写了自行车的样子,感慨自行车很漂亮,便戛然而止。没有丝毫对家长的感激之情,一切似乎都是应该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缺失。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师应围绕“人文关怀”设计一些有意义的话题,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事例展开讨论,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让学生端正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文关怀”相关话题的设计,可以以对话的形式展开:1.与自我对话。学生的喜怒哀乐,愿望与追求,成功与失败……让学生推心置腹地与自我对话,认识真实的自我,展示血肉丰富的自我。2.与自然对话。大自然是学生写作素材的宝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投身自然的怀抱之后,与自然对话,表达出对大自然的情感,不仅有欣赏风景的身心愉悦,而且有内心深处真挚情感的流露。3.与作品对话。课外阅读中的大量名著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阅读文学大师们留下的经典著作,进入作品的世界,被作品中主人公的人文精神所感染。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有助于自己成为一个人文内涵丰厚的人。
作文批改和讲评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最后一个流程,此环节非常重要,它能显现出教师的人文关怀。批改作文的过程,就是师生心灵沟通的过程。在作文批改中,教师倾注人文关怀,将关爱之心与学生渴求之心碰撞,带着赏识的眼光去找出学生的亮点,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教师笔端流淌出的批改评语是欣赏、鼓励、启发式的,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写作的兴趣自然增强了。在集中讲评时,教师对学生写得好的词句、段落进行全班展示,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尊重,促使他们更加自信。然而,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和错误视而不见也是不对的,教师要巧妙地指出来,并通过全班帮忙出谋划策来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要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并在教学中进行充分的渗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