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乐
(河北省石家庄市同文中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于是,为应对这一要求,几乎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都采用先“词句串讲”,后“内容分析”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词句串讲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但事实上,这种看似切实、有效的“串讲加分析”的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却被异化成了令学生头痛的紧箍咒。教师在教学中费时费力,力求面面俱到,讲通讲透。但一篇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却被肢解的支离破碎,到了学生那里,除了令他们头晕目眩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外,剩下的就是要记住段落大意、主要内容,毫无欣赏传诵千古的美文时的那种发自于内心深处的轻松、愉悦之感,从而使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的“残羹冷炙”。
那么,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这种尴尬现状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文言文是我们民族文化长达几千年的可贵积淀。而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更是这份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这些文章既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生活积淀、审美情趣的集合体,更是特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背景的载体。即便是文中的某一个字、某一句话,也可能包含着一定的典故。因此,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其浓郁的文化底蕴这一特点,通过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或者政治、经济、军事背景的介绍,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时,并没有急于进入课文讲解字词,分析文句。而是首先从“春秋无义战”说起,结合学生初中时所学习的《曹刿论战》让学生了解本文故事所发生的社会背景,结合《语文读本》中的《公子重耳之亡》让学生了解本文故事所发生的历史原因,由“秦晋之好”这一成语的由来引导学生了解秦晋之间特殊而又复杂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本文的浓厚兴趣。学生有了兴趣,那么他们在学习本文时自然感觉轻松多了,有意思多了。他们自然就会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古人写文章注重音律,文言文中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强烈的节奏感和富于乐感的音韵构筑了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环境。许多文章读起来,都给人一种琅琅上口,如同行云流水的感觉。如果我们把古代私塾里文言文教学与现代几十年的文言文教学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古代私塾里不求甚解的朗读法的教学效果远远高于我们现在所采用的串讲分析法。其主要原因恐怕就是古代私塾所采用的朗读法适应了文言文的音韵与节奏语境,而学生在教师的朗诵感染下体会到了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了文言文的语境。抑扬顿挫的朗读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美使学生从直觉中领会文章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正是这种音乐节奏透射出的音乐美感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因而笔者在从事文言文教学时,特别注重诵读的作用。不仅预习时要强调学生读书,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时同样也强调诵读。例如在学习《滕王阁序》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早读课的预习诵读,从整体上了解文章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的特点和强烈的节奏感以及富于乐感的音韵。在课堂上,我又通过自己范读和学生个别朗读、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旨。课后,更是要求学生结合课堂讲解,自己去熟读课文甚至背诵文中重点句段。当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之后,他们难道还会不理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中所抒发的身逢盛世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有时,学生读一篇课文,或不能深味其妙,或对其所述深信不已。比较阅读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来读,看异同,评优劣,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高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如历史知识、语言知识、修辞知识及鉴赏知识等等,而我们现在使用的新版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部分的注释相当详尽,学生通过注释,结合已有的知识,参读课文基本上能疏通文意。学生如果有了必要的参考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教师再传给他们一些自学文言文的方法,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做到以学生学为主,教师讲为辅,从而避免出现那种台上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台下学生听的昏昏欲睡的尴尬情景。对于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等,完全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参与,自主学文言文,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自然增强。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了高一语文课本中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后,给学生相应地补充了《赵威后问齐使》作为课堂自学内容。在课堂上,我通过学生自读、置疑、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的方式,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文章注释来疏通文句,分析文意,从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并且让学生探究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以及他的现实意义。
以上只是笔者在从事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探索出的几点方法和体会,以求借此扭转文言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效率低下的状况,并且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同样是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从而拥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当然,我们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因人而异,个人各有自己的方法技巧。但笔者认为,改革传统文言文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