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华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小塘镇言栗完全小学,湖南 邵阳 422921)
首先,目前的小学教学过于注重知识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结果,忽视了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教师虽然也会提问,但在本质上还是把自己放在了知识权威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灌”的现象。其次,在教学模式上,教师的教学设计仍然是通过一个个的环节与问题“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没时间也没机会向教师提问、引起师生对话,课堂上所谓的对话只是教师问、学生答。最后,还有一些教师不负责任地把学习交给了学生与家长,例如,个别教师把新授内容提前让学生预习,课堂上不讲课就提问新知识,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连作业也留给家长批。
对话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一定不能为了对话而对话。要充分地研究学情,让教学有很强的针对性。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能够独立学习。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帮他们列出学习的程序:先看教材,读懂数学知识、看懂例题,然后先易后难地进行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督促、启发、引导、评价等工作。
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能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还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因此,思维的独立性也不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善于根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可以让他们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教师对交流中学生暴露的问题、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等进行认真分析,作为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对于数学学习而言,反思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核心与动力,反思需要逻辑思维的帮助,在反思中,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与探索的监控与体会,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与结果有具体的认知,对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有清醒的认识,为认知结构的优化指明了方向。
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对话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适于对话的氛围。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要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由表达,当他们经过思考有了收获,要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其次,要摆正教师的位置,即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启发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能包办代替或变相包办代替;最后,要根据 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策略,要面向全体,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话可说”。
1.把问题置于知识本质处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明确知识的本质何在,在知识的本质处设置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通过讨论、辩论、质疑、交流,逐渐地认识到知识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通过问题引起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认识负数”,这部分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差距,学生这个阶段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他们对于这种“人为的数”相当的费解。这时候,就需要通过设置问题引起师生、生生对话来逐步地解决问题。关键问题是要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负数,教师可以根据知识本质来设置问题:(1)大家说负数是大还是小?(2)负数究竟是什么意思?(3)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是什么样子?我们现在学的负数与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答这三个问题,那么,有关负数的意义、写法与大小学生就理解、掌握了。在这里,难点是负数的意义,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了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才能表明他们真正理解了负数的意义,掌握了负数本质。
2.把问题置于关键方法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有能力独立学习是教学的较高级境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会关键方法,就要据此设计关键问题,然后通过引导思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来理解、把握关键方法,使关键方法实现了迁移。在数学课程中,数学方法在不同层面都会有所体现,例如,在一些发现规律的知识中常用到的是猜想与验证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内容中总是会用到假设与画图的方法,还有一些计算类的内容常会用到凑十与破十的方法,等等。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运用中理解方法的优越性、迁移性,通过启发思考、追问与归纳,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这样,学生就具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和差问题”这部分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这类问题的特征,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做才能让两个量同样多呢?学生思考了一会,纷纷议论起来,经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他们逐渐掌握了截长、补短与移多补少这样的方法,这些方法其实都是利用转化的思想,即把两个量转化为一个量,这样,问题就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再如,针对“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教师在上课之初先让学生复习旧知识:如何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和梯形的面积?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圆转化为一个和它面积相等的图形(已经学过的)?这两个图形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样,就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用到了尝试、猜想、比较与归纳等方法,辅之以师生、生生互动,圆的面积就这样被成功推导出来了。
总之,学生的学习只有建立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才会富有成效,教师要为此创设条件,实现师生、生生的有效对话。如营造对话氛围,巧妙设置问题引起对话等,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