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词 由象入境
——初中语文古诗词创新教学路径探究

2019-01-13 01:18:46郭勤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意境古诗词诗词

◎郭勤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过于注重诗词背诵,忽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非常关注学生背诵情况,没有考虑到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情况,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兴趣。部分教师把知识点直接罗列出来,要求学生背诵,因为古诗词语言和现代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学生在没有理解诗词情况下很难进行记忆,进而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教师过于注重诗词理解,忽略诗词意境

部分教师为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常常利用直白的语言,在该过程中容易破坏诗词意境,导致学生很难对作者的表达进行深入理解,进而阻碍了学生通过语言形成情感体验。

(三)教师过于注重知识记忆,忽略教学设计

部分教师把教参解读作为教学的唯一指导材料,很少指引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古诗词意思进行自主阅读理解,以至于学生感觉学习过程枯燥无趣,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古诗词学习产生抗拒心理。

二、品读诗词 由象入境——初中语文古诗词创新教学路径

(一)品读诗词语言,提升理解能力

古诗词语言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媒介,并且也是学生对古诗词意向与意境进行品读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引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点可以指引学生从多方面入手,如语言风格、修辞、炼字等,指引学生对古诗词语言进行品读和体味,进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文化底蕴的感受,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讲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很多学生会把题目中的“寄”错写成为“记”,为了纠正学生这一错误,教师可以指引学生理解诗词的语言,对题目进行深入了解。该题目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听闻王昌龄贬到了龙标这个地方,特意创作了这首诗寄给了他,寄主要表示托付情感和托人传送,和“记”意思不相符。通过对古诗词题目语言的深入解读,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该首诗,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品读诗词情感,提升感悟能力

在古诗词中,情感属于内核,是作者创作古诗词的出发点,其中蕴藏着作者的理性沉思与审美品格。作者在创作古诗词时,已经把自身的情感融入到了古诗词中,并且通过特定的形式进行呈现。因此,教师需要指引学生对古诗词中蕴藏的情感内涵进行感悟,进而使学生对古诗词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

例如,在讲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对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惜别友人之情进行感受,然后指引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多个角度出发,谈一谈惜别友人情感的体会。此外,在该首古诗词中,涉及到一些景物描写,如秋云惨淡、瀚海阑干等,突出了作者哀愁和悲伤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学生结合特定的环境,对作者情感进行分析,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可以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对古诗词情感表达的精妙进行感受。

(三)品读诗词意象,提升鉴赏能力

在古诗词中,诗词意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蕴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且也是构建意境的重要内容。景和物实际上就是象,是作者为了抒发情感和营造意境选而服务的。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品读诗词意象,对作者的丰富情感与独特审美进行感受,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例如,在讲解《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指引学生赏析其中具有特色的意象组合与意境氛围。在小令中,利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表达了悲凉的心理,并且给断肠人做好了铺垫。并且,该首词在前三句,有九种景物,在表达上言简意赅,可以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学会诗词鉴赏方法,进而有效提升鉴赏能力。

结语

通过品读诗词,由象入境,革新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赏析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其审美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大有裨益。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指引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品读,通过由象入境,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意境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 06:46:22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4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