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姝,陈克,刘征
基于创新创业项目研发需求拉动的“汽车运用工程”课程建设
李柏姝,陈克,刘征
(沈阳理工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辽宁沈阳,110159)
“大创”活动成功开展的基础依赖于日常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和前瞻性,而这一基础的建立,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文章以探索如何寻求将日常教学过程与“大创”活动进行紧密衔接的有效途径为导向,试图以满足“大创”项目研发实践的需求为引擎拉动课程建设、以不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为目的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持续性发展,为使学生创新能力获得渐进式提高并最终能够成为可期待和可实现的教育目标创造有利条件。为体现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汽车运用工程”课程建设作为实例,研究了如何将其建设成为培育和推动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发的平台课程的机制和实施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汽车运用工程;课程建设;创新型应用人才
在主要依赖知识经济和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当今时代,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创新能力已然成为其实力评价的决定性指标。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众创力量在中国的强势崛起,举国上下都在为建设创新型社会的伟大目标而艰苦奋斗,各行各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渴求的程度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这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则提出了一个从未如此紧迫的关于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命题[1-2]。
目前,在高等院校普遍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即“大创”活动),旨在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研发实践的拉动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并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这对于激发教育活力以及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和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深远意义。但从活动开展的情况和效果来看,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之处。一方面,学生的选题思路不够开阔,与所学专业的契合度不高;另一方面,与激发学生参与“大创”活动的热情相比,保持学生持续参与项目研发的热情更难,由此造成项目完成的总体效果不够理想,存在各种形式的“虎头蛇尾”。因此,如何使“大创”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创业水平的提高产生可预见的价值,即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研发实践的拉动,使学生创新能力获得渐进式提高并最终能够成为可期待的教育目标,则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现实课题。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获得不会一蹴而就。“大创”活动凭借自身无法实现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它成功开展的基础必然依赖于日常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和前瞻性,而这一基础的建立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
为此,本文以探索如何寻求将日常教学过程与“大创”活动进行紧密衔接的有效途径为导向,试图以满足“大创”项目研发实践的需求为引擎拉动课程建设、以不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为目的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持续性发展,为使学生创新能力获得渐进式提高并最终能够成为可期待和可实现的教育目标创造有利条件。为体现本文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将以“汽车运用工程”课程建设作为研究实例进行阐述。
“汽车运用工程”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一门主干学位课程。它以如何提高汽车运用和管理水平为视角,通过对汽车使用性能和各种技术措施的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汽车作为道路交通运输的载运工具的效能和局限性,为学生在实践中合理选用汽车、改装设计汽车、正确使用汽车、科学地试验汽车以及有效地反馈汽车运用信息等打下理论基础。
目前,“汽车运用工程”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以完成教材设置的教学内容为主。该教材主要以传统的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为研究对象、以阐述与汽车基本使用性能相关的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但缺乏如何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汽车实际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技术和管理问题的实例和探索性教学内容,而且相关数据、图表、习题内容都比较陈旧,无法满足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无法为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深入学习和探索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启发。
在汽车设计、制造和采购已经实现全球化的今天,汽车市场细分越来越显著,品种越来越多,车型更新周期进一步缩短。石油危机使世界汽车的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追求动力性能、豪华舒适和大量生产以及销售等情况,正在向轻量化、小型化、提高燃油经济性的方向演变。现在燃油经济性能的提高已成为很强的商品竞争力,可以认为这完全引起了汽车开发目标规范的变换,能源危机也促使以能够替代石油的电、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世界各地对环保和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汽车环保和安全性的要求也已经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设计与制造技术水平不断进步,消费者文化和价值观持续性发展,种种要素的交织和共同作用已经使汽车从设计到运用的要求和目标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汽车的综合使用性能也随之不断进化。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汽车设计、制造以及运用要求和目标的任何变化对汽车产业的发展乃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可能会产生重要影响[3-4]。
国家“十二五”期间提出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强调汽车产业的发展要坚持产业升级,注重工业发展与服务增值相结合。该规划明确指出汽车生产企业既要增强制造实力,又要拓展汽车金融业务和产品售后服务,强化生产与服务的纽带联系,促进相互支撑,实现汽车制造业和汽车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加快发展汽车研发、生产性物流、汽车零售和售后服务、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汽车保险、消费信贷、停车服务、报废回收等服务业,完善相关的法规、规章和管理制度;支持骨干汽车生产企业加快建立汽车金融公司,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等业务。这一规划的提出为汽车运用和服务工程领域指明了发展方向,拓展了发展空间。
汽车设计和制造工程领域以及汽车运用和服务工程领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深刻变化为从事这一领域的企业、部门和从业者展现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因此,研究如何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认识这些深刻变化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兴趣,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对于学生未来个人职业发展、课程和专业建设以及中国汽车工程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根据汽车运用工程领域发展态势和学生实际状况,不断完善层次渐进的课程知识与技能训练平台,逐步构建“汽车运用工程”课程建设与创新创业研发实践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协同运行机制。
现代汽车是由一万多个零件装配起来的复杂的机电装置。它集能量转化、动力传输、行驶、装载、操控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也集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娱乐性、时尚性等多种性能为一体,而各种功能之间、各种性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使其成为一个功构关系极其复杂的产品。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促使汽车企业更加注重利用和集成各种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材料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以及各种先进的安全、节能和环保技术,以保持并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使得该领域的基础知识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因此,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掌握哪怕是单一技术所需的知识都非常困难,而要想跟上其高速发展的脚步并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绝非朝夕之功可以达成。
因此,“汽车运用工程”课程建设与创新创业项目研发实践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协同运行机制的构建和实施必须以渐进式改善和逐步提高为原则,必须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特长的不同,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专业能力的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选题和研发实践指导。同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不断完善层次渐进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平台,不断拓展能够满足学生个人和专业发展双重需要的训练内容与形式,明确与各层级训练强度相对应的任务和目标,把目标分解到每一次课、每一门关联课程以及每一个相关实践教学环节。每一项任务和目标的完成就意味着与更高层级目标的距离又近了一步。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就体现在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挑战目标而不断努力和自我超越的过程中、通过一次次任务的完成而累积起来的信心和勇气中。
鉴于汽车产品的复杂性及汽车运用工程领域技术的广泛性,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实际情况,需要基于该领域基础理论和多学科交叉理论,融合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通过不断的提炼和梳理,逐步形成层次渐进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技术应用体系,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汽车运用工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引导学生洞察和把握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以激发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使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的选题和研发过程中开阔视野、启发思路,沈阳理工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将利用Triz创新理论的矛盾矩阵、发明原理等工具,通过组织项目调研和专题研讨,不断推动项目研发进程,同时保持“汽车运用工程”课程建设的活力[5]。
沈阳理工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发实践和“汽车运用工程”课程建设二者效果不断进行联合评价和总结,将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选题、有实用价值的项目研发方法和指导记录以及典型项目案例及时进行整理和深化,作为今后汽车运用与服务工程方向的创新创业项目的研发指南。
实施方案与研究方法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实施方案与研究方法图解
创新能力始终位于能力金字塔的最尖端,绝非朝夕之功可以到达。通过大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塑造和培养,只能依靠逐步构建有效率的教育质料和教育方法,并使其内涵和形式沿着积极的方向不断进步,从而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渐进式提高能够成为最终可以期待的教育目标。本文以“汽车运用工程”课程建设作为实例,研究了如何将其建设成为培育和推动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发的平台课程的机制和实施方案。一方面,希望借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不断激发“汽车运用工程”课程的教学活力,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为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作出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课程拓展和强化,不断提炼出符合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素材、研究案例和研发方法,为提升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开发水平、促进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作出贡献。
[1] 朱高峰.创新教育与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3-7.
[2] 孙德刚.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6(5):124-128.
[3] 邹广德.汽车工业系统优化与技术创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CROLLA D.汽车工程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5] 卡伦•加德.TRIZ——众创思维与技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
G642
A
1674-893X(2018)03−0136−04
2018-03-01;
2018-04-15
辽宁省教育厅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车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应用”(辽教发[2016]23号)
李柏姝(1969—),女,辽宁康平人,博士,沈阳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产品生命周期设计,联系邮箱:Libaishu1207@126.com;陈克(1965—),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博士,沈阳理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产品现代设计方法;刘征(1978—),男,辽宁沈阳人,沈阳理工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编辑: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