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霞,孙喜庆
吉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所,吉林 长春 130022
全国第一代《区域地质志》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针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取得的各项科技丰硕成果。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再次启动具有特色新一代全国区域地质志编纂,旨在将过去几十年来取得的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和集成,使之系统化、数字化、理论化、共享化,实现了人类由必然王国不断地走向自由王国,由宏观世界不断地走向微观世界。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近20余年来国土资源大调查,资源开发、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划中全面展示和反映了调查成果。国家针对大中比例尺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各类专题研究成果的综合研究、专题科研成果、高等院校等最新成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
以MAPGIS作为输入数据、矢量化、编辑、建库及运行基础平台,采用相关数据库模型以及统一的系统库。利用基础性监测成果,1∶25万、1∶50万、1∶94万、1∶100万,及各省的行政区划图的空间数据信息、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反映当前现势性情况,以及先进的地质编图、制图技术、综合研究与编图相结合,以第一代各省(市、自治区)地质志、1∶50万和1∶100万全国数字地质图及数据库等为基础,建立了全国各省(区)编制的新一代数字地质图。
编制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同时编制更新各省(市、自治区)地质图、建立了空间数据库,提供了基础地质标准系列图件及质量技术标准。
地层划分以岩石地层为准,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第四纪地质、地质构造,按“岩性”+代号方法表示。在参考新资料的基础之上或有新发现可及时加以修改补充丰富内容,进行属性描述赋予的合理表示。图面地质体分布由于受比例尺的影响,需要简化、合并、夸大表示地质体的特征。
在地理内容的选取、数据库的结构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地质图的特点,各省(市、自治区)的地理底图要素和地质要素与邻省需相互沟通协调、做到图面衔接一致,从而达到建立统一数据库的规范要求。
1∶50万国际分幅地理底图数学基础是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斯-克吕格(等角横切圆柱)投影。
确定投影参数,将每一幅1∶50万图幅拼接转换到统一的坐标系统(双标准纬线等角圆锥投影),中央经线、双标准纬线φ1、φ2可依据各省的地理底图投影参数赋予。经纬网间隔:经差Δλ30′、纬差 ΔΦ20′。
编图原则遵循《中国区域地质志》工作指南要求进行,依照国家标准及地理底图的属性代码规范实施。在原图的1:50万地理底图基础之上,参照国家民政部测绘总局提供的1∶50万地形图、1∶100万行政区划图及各省编辑出版的行政区划图、自然地理版、铁路交通版、公路交通版光栅图像等作为编图的现势依据,并建立数据库。见表1。
更新、修改、补充地理数据资料,主要是境界、居民地、交通等地理要素内容。同时要考虑到地图的负载量,地理底图不宜作大量的简化但也不能过于详细。 地理要素的分层要细,使用方便、灵活,满足行政管理和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的需求。地理底图是在同比例尺的地理图基础上进行编绘,其原则是以取舍、合并为主,舍去与地理底图无关的要素和内容。
水系要素编绘:必须遵循1、2、3、4等级划分进行选取,5级以下的酌情选取。结合本省最新自然要素版图,搜集水利部门提供的最新资料加以修改、补充并注出相应级别的河流名称。河流密度和形状,主流与支流发育程度、分布规律与国界省界的界河,地貌特征的对应关系进行编绘。杜绝歪曲特征进行综合取舍,有必要取舍时,必须达到主流与支流层次分明,分布合理、均匀协调。
表1 地理图层分类表Table 1 Geographic layer classi fication table
居民地要素:依据本省民政局(厅)部门所提供现有的数据资料,(全省县以上行政区划单位人口、面积)对居民地名称、驻地、行政级别给予更新、修改补充。省级、地市级、县级城镇、行政村、自然村一律用圈形符号表示,在选取中可根据人口的密度数量来决定。原则上乡镇及乡镇以上的全部选取,乡镇以下的酌情选取。
交通要素:主要表示铁路公路,依据制图目的进行取舍和概括。根据公路、铁路的等级,交通发育现势性状况进行合理简化与取舍,达到地理底图简明、扼要、易读、突出主题和层次分明,表示出主干线。同时可结合本省现有的交通要素版情况加以增补,与专业图件不产生矛盾,更好地衬托其内涵作用。
境界要素编绘按照国家民政部和测绘总局提供的1∶100万《中国国界线画法标准样图》为标准,为了提高成图的质量在矢量化时严防出现政治性差错以及岛屿的归属,而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严肃的政治性和严格的法定性,同时也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
对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界线编绘以地质志项目办公室为各省提供最新1∶100万彩色扫描省级行政区域标准画法的TIF数据,及现有出版的行政区划图,以河为界、以路为界的界线,必须将界线与河流、湖泊、居民地符号、道路等有关地物一起矢量化,保持省级行政区域界线与其相关地物的正确关系;进行更新、修改补充。
地理底图代码标准采用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GB/T 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3923-2006的国家标准;分类编码采用6位十进制数字码。图层划分为:地理底图代码L+图幅号+地理要素名。
1:50万国际分幅地理底图空间数据库转换到地理图的图层文件名中的“图幅号”改为省(区、直辖市)的代码:地质图代码D+省(区、直辖市)字母码+地质要素名。
结束语:1∶50万数字地质志充分体现了全国各省在国土资源大调查中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同时新建立了全国各省(区、市)编制的第二代地质图、地理底图提供了有效快捷的公益性基础地质信息,实现国土资源信息跨部门共享,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