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苑,蔺建宇,高艳平,樊华,代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胰脾外科,北京,100020)
肝移植为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最终选择。脾功能亢进是终末期肝病门静脉高压的重要合并症,严重影响了活体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的恢复[1-2]。脾切除是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巨脾、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有效方法[3]。脾切除可致肝移植患者术后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增加[4]。研究发现[5],脾切除可以抑制免疫反应,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从而延长受体生存时间。但多数肝移植患者因门脉高压症致脾脏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在游离脾脏时容易造成胰腺损伤,导致胰瘘,可引起腹腔内感染,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本院2017年5月27日收治了1例肝移植合并脾切除术后胰漏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康复出院,现将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患者女,61岁,2017年5月27日因“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功能衰竭、脾大”在全麻下行同种异体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术中发现腹腔大量清亮腹水,量约5000mL,肝周广泛致密粘连,左外侧叶与脾脏粘连致密,脾脏与胰腺粘连,分离脾脏周围粘连,将病肝及脾脏完整切除,置入供肝,严密止血后关腹,于右肝上、右肝下、左肝下、脾窝各放置多孔引流管一根。术中无肝期约70min,供肝热缺血时间3min,冷保存时间6h。术中出血1000mL,给予静脉输注悬浮红细胞8U,血浆800mL。手术时间10h,过程顺利。术后予抗排斥、抗感染、抑酸、抗凝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每日行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测定,淀粉酶结果为274~10650 U/L,引流液 25~120mL,颜色为淡血色-淡黄色-浅灰色(浑浊)-灰褐色(黏稠)的动态变化过程,经诊断为胰漏,给予生长抑素、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经治疗,引流量逐渐减少,无腹腔感染和腹腔出血的发生,拔管后康复出院。住院时间为29d。
多数肝移植患者因门脉高压症致脾脏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在游离脾脏时容易造成胰腺损伤,导致胰瘘。患者共有18d每日引流25~120mL液体,颜色为淡血色-淡黄色-浅灰色(浑浊)-灰褐色(黏稠)的动态变化过程。胰漏发生时间一般为术后3d及以上,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大于正常血清淀粉酶上限的 3 倍(1500U/L)[6];颜色为灰褐色液体,这种颜色的引流液的动态变化对于胰漏有诊断价值。术后每日测定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发现引流液淀粉酶波动在274~10650 U/L,提示有胰漏。充分引流是促进胰漏愈合最为重要的手段,因此,我们保持脾窝引流管通畅,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并遵医嘱给予生长抑素治疗。
应用生长抑素可减少胰液的分泌,利于胰漏的治愈。药物现用现配,保证其有效性和连续性,采用单独静脉给药。给药开始时可引起暂时性血糖下降[7],因此需每 2~4h 测血糖 1 次,保持血糖波动在 5.7~12.1mmoL/L。文献报道[8],有少数患者应用生长抑素会出现恶心、眩晕、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在静脉输注时,向患者做好药物宣教,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静脉输注醋酸奥曲肽稀释液的速度为2mL/h持续泵入;每小时巡视1次,观察并询问患者不适情况。本例患者采用静脉注射给药5d后,改为皮下注射,注射时观察注射部位有无渗出、红肿,皮下注射8d后,引流液逐渐减少,给予停用。患者在生长抑素应用过程中无发生不良反应。
腹腔出血是肝移植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4.9%~13%[9]。如胰液引流不充分易导致血管腐蚀性出血,因此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对防止胰液对血管的腐蚀具有重要意义。术后严密观察腹腔引流的量、色、质变化;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若在入量足够的情况下,出现血性引流液、腹胀、腹痛、尿量减少、血红蛋白下降、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给予补充凝血因子、输注红细胞、补充血小板等治疗后患者的血压、血红蛋白仍持续下降,腹腔引流管引流液持续增多、颜色鲜红,且腹部超声提示大量腹腔积液的患者,应考虑腹腔出血,立即急诊行介入或手术止血。本例患者未发生腹腔出血。
2.4.1 积极抗凝 脾切除减少血小板在脾脏中破坏和储存、血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减少,均可导致术后血小板数量增加。血小板数量增加,可致血液高凝状态从而诱发门静脉血栓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血栓早期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腹泻、腹水增加等,因缺乏特异性故漏诊率较高,因此术后每日床边行多谱超声检查门静脉血流的情况,尽早发现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终末期肝病合并脾功能亢进行肝移植患者血小板应调控在100~200×109/L 范围内。刘可峰等[10]发现,肝移植联合脾脏切除后2周血小板显著升高,超过正常水平。该例患者术后血小板396×109/L,遵医嘱给予那曲肝素钠0.4mL每日1次皮下注射治疗2d后,血小板波动在445~491×109/L,改为那曲肝素钠0.4mL每日两次皮下注射,经治疗,患者肝移植术后7d血小板为337×109/L,肝功能好转,未见新发活动性出血。
2.4.2 精准用药 患者术后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首先根据监测情况积极纠正后给予尽早、精准抗凝。药物使用不当,易发生血栓、出血甚至脑出血死亡。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和精准用药。患者术后注射低分子肝素,注射部位选择脐周10cm的范围,避开脐周1~2cm,每针间隔2cm皮下注射。为保证皮下注射部位的准确,我们使用抗凝剂皮下注射腹部定位卡(见图1),以确保皮下注射部位的准确。方法:将抗凝剂皮下注射腹部定位卡和每日皮下注射执行单一起存放。卡片中间空白部位代表肚脐位置,数字代表每次注射部位,按照卡片数字从小到大给予注射;有规律的轮换注射部位,每注射一次去掉一个数字。
图1 抗凝剂皮下注射腹部定位卡
2.4.3 早期活动 患者Autar血栓评分[11]为14分,表示患者血栓发生的风险为中度,采取如下措施,床头悬挂预防血栓标识,指导和帮助患者每日做踝泵运动,方法:下肢伸展,腿部放松,将脚尖朝向自己勾起10s→脚尖缓缓下压至最大限度10s→放松→以脚踝为中心,脚部360°环绕,每日最少做3次,每次 10min。采用 Barthel指数量表[12]对患者进行测评,得分为61分,表示患者自理能力为轻度依赖,我们在充分评估患者的活动耐力情况下,制订每日活动量并协助、监督患者完成如下活动:从监护室返病房后第1天下床活动,由护士、家属协助下床,在床边站立 5min,在椅子上坐10min;第2天在护士、家属协助下绕床1周,上下午各1次,每日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脾脏切除后各种免疫细胞居住、增殖、进行免疫应答及产生免疫效应的重要物质基地消失,机体长时间处于免疫低下状态,机体易感性增加,所以,肝移植患者脾切除术后细菌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4],同时,感染发生后机体亦难以及时有效地清除入侵病原菌,使普通感染更易进展为凶险性感染。由于肝移植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感染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不典型,从而不能及时准确诊断。本例患者术后白细胞 18.9×109/L,体温 37.8℃,腹水培养未见真菌及细菌,为预防感染发生,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1.5g+0.9%生理盐水 100mL静脉输注,每日3次。预防感染是护理的重点工作,给予保护性隔离,收治在单间,门口放置隔离的标识;患者家属穿隔离衣,家属和探视人员的隔离衣必须专人专用,定时更换,只允许一名家属陪住;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病室地面、床单位、床头桌,2次/d。感染监测工作是预防关键,根据医嘱准确、及时采集患者血、痰标本进行培养检测,在对标本进行采集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标本污染而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严格按照洗手指证洗手,并落实六步洗手法。该患者未发生交叉感染。
脾切除术后胰漏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常带来很多并发症,其中可引起腹腔内感染,如腹腔感染处理不当,可导致脓毒血症,危及生命,故脾切除术后胰漏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通过对该例肝移植合并脾切除术后胰漏患者的护理,认为术后尽早发现胰漏,给予积极干预;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腹腔出血;早期、精准抗凝,预防门静脉血栓和下肢静脉形成;加强消毒隔离和预防感染等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