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茹 苗向薇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的动荡政治形势不仅没有阻挡绘画艺术发展的脚步,一些君主对于艺术的特殊爱好反而促进了它的繁荣发展。后蜀首次建立了翰林图画院,而南唐在前代的基础上,将各地流落的画家召集到宫中,仿照西蜀的画院制度,在保大元年(943年)建立了翰林图画院,设置专门的官职,为画家们提供优越的创作环境。在西蜀和南唐降宋前后长达三十余年里,翰林图画院的开创是整个宋代画院的开端。北宋初期为了平定天下,太祖、太宗均未能全力建设画院,到了北宋后期在改革的影响下,画院的制度与前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制度在画院体现在“画学”的建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皇家美术教育机构。“画学”制度的建立,标志着画院到北宋时期的完备。
北宋前期的画院制度基本上延续了五代,制度不够严格。但在咸平年以后,画院的编制开始有定额,定额的增减还需经过专司的审核,对画院的创作统一调度以及实施奖赏措施,这些都有利于学院制度化的发展。〔1〕北宋后期,社会生产力高速的发展,受王安石变法思想的影响,在神宗的主持下由上而下的进行改革,史称“元丰官制改革”。“图画院”也更名为“图画局”。
北宋前期宫廷画院画家的基本工作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对于宫禁内外的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搜寻前朝的遗迹;二是配合政治方面、宗教组织进行绘画创作;三是为了专门提供帝王赏玩的画作。到了北宋后期,在宋徽宗的推动下“画学”制度的复兴,为宫廷画家提供了开放的局面,虽然作为供御的绘画创作,然而,从题材和内容上看,整体创作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山水画和花鸟画上,作为宗教和政治的说教功利色彩几乎完全消退。[3]北宋绘画也进入了全盛时期。
北宋徽宗时期设立了宣和画院,将花鸟画正式列入绘画类别内。在北宋前期的宫廷书院中,黄筌父子开创的花鸟画派占据了当时的主流地位,形成了一种僵化定式,。直到北宋中期(神宗时期),才出现了新的转折点。崔白一改百余年墨守成规的“黄派”画风,他的绘画主题反映出了自由不羁、不合时流的隐逸思想。这一品格,也与当时整个社会要求革新的呼声相应。
崔白的花鸟画,虽然是对“黄派”花鸟画的变革,但更多的是一种继承与发展。他的代表作《双喜图》既继承了“黄派”对物体的工细缜密的刻画方式,又能多方面地吸收、消化、融汇传统,更善于在写生中对物象瞬间的动态取象。黄庭坚《题李汉举墨竹》云:“如虫蚀木,偶尔成文,吾观古人绘画妙处类多如此,所以轮扁斫车,不能以教其子。近世崔白笔墨,几到古人不用心处,世人雷同赏之,但恐白未肯耳。”这段话对于崔白的态度可谓谈言微中。[2]崔白等人的历史功绩,在于推动了北宋的宫廷花鸟画新风的开拓,改进了五代宋初时期旧的格式,增添了生动的“写实”性质。进一步把北宋的宫廷画院推向巅峰的是宋徽宗。后世把宋徽宗执政时期的创建的宫廷画院称为“宣和画院”,把这一时期的宫廷画院的画风称为“宣和体”,此时的画院已与之前有所不同,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画院。“黄派”的花鸟画在表现“生动”方面是有所欠缺的,而北宋中期崔白等人,运用“写生”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画院的写实的能力,但在设色方面未能重视。但是宣和画院时期,形成了以上三方面都能兼容的“宣和体”。宣和画院之盛,与宋徽宗本人能书善画是离不开关系的,更多了份幽雅和诗意之美。在宋徽宗(传)画的《腊梅山禽图》中,一株落尽了叶子的腊梅,由地上节节向上生枝,纤瘦的枝干上,零星的开着梅花,画中央的枝头上,一对白头翁亲密地依偎在一起,画的左下方,有宋徽宗题的一首诗曰:“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他的《腊梅山禽图》是一幅“有形诗”,而画中的诗则是与画呼应的“无形画”,两者互相点题。画面在具体的描绘中,不是对生活的照搬照做,而是经过提炼,显得非常的耐人寻味。南宋画院秉承北宋的传统,风格细腻雅致,成为后世宫廷花鸟画的典范。
元代统治者与五代、两宋统治者不同,虽然有专门的宫廷绘画机构,但基本上废除了宫廷绘画制度,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其绘画的主要成就在于文人画与宗教绘画。明代的画院虽然难以与宋代画院相比,但仍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其弘治间宫廷画家林良与吕纪就以花鸟画著称,林良是明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人物,在明代院体画中独树一帜,其设色花鸟精巧,虽祖黄荃、边景昭,然荣枯之态,飞动之势,颇有心得,遂成一家。而吕纪创立了堪称明代“院体”花鸟画的标准,构成了明代宫廷绘画在艺术创作上的一大特色,对后世影响较大。清初有许多西方传教士画家进入内廷供奉,其中郎世宁对宫廷绘画的影响最大。使清代宫廷绘画中西合璧,呈现出特有的格调。
结语:宋代院体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史上的鼎盛时期,纵观中国绘画历史的发展,宋代的院体花鸟画不仅在画风、构图方面打破了传统花鸟画的绘画风格和形式,还将写实的新风表现的淋漓尽致,它的开拓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及当代花鸟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