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苏洁
(江西省上饶县皂头镇中心小学,江西 上饶 334116)
小学语文的教学成果直接体现在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进步,也体现在一定的文学审美力的提升。这就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除了基础的文字教学之外更应该重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体现,也是促成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新课改也提倡和要求小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学习习惯,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这也同步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教学上进行相应的策略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但是目前现阶段在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部分的问题亟待解决。部分教师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对学生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化,课堂重点放在内容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学生处于低龄心智不成熟的阶段,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接触单一的学习内容时,极易缺乏兴趣和专注力,加之小学阶段阅读理解是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的学习内容,学生在自主阅读训练时主观能动性不足。如何从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调整,帮助学生建立自主阅读兴趣,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应该转变教师本位思想,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索。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互动,结合学生当前年龄心智阶段,组织课堂互动话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表达,不要对学生的表达欲望过于限制,尽可能的维护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想象力。
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率,教师需要保证备课内容精细度,对课堂时长有一定的把控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学生的互动情况和学生反馈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的保持都是影响课堂教学进度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划分不同内容教学的教学时长配比,充分考虑不定因素影响。考虑到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重点,在课时分配上,应配合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适当的给予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的课堂讨论时间,促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与教师的意见互换中,积极进行自主思考。
朗读教学属于自主阅读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大声齐读、分组朗读、个人诵读的方式进行,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初步的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同时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勇于表达自我。并且部分课文的内容是要求学生进行背诵的,那么大声朗读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把握文章的词句韵律,方便学生完成后续的背诵任务。大量的背诵积累和优美词句的强化记忆可以为学生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和能量,促进学生从阅读能力到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情景教学法是目前应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比较常用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稍显薄弱,需要一定的教学辅助引导。教师可以根据情景的搭建,将课文内容生活化、卡通化、简单化从而方便学生代入理解。例如在《卡罗尔和他的小猫》一课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扮演和角色模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学生个人素质教育的关注度逐年提升,部分学生在小学教育之前已经展开过不同程度的早教训练,导致小学阶段学生的个人语文学科水平也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自主阅读时间和课堂互动参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保证学习小组的同质性和互补性,使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参与自主讨论,并由优秀生牵动后进生,充分达成自主阅读的训练目标。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的形式,将自主阅读延伸到游戏内容或者艺术培养上。比如教师可以采用阅读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个性喜好,对文章喜欢的场景和段落进行绘画和配文,形成一幅文学画作;也可以将阅读与表演融合起来,结合文章角色内容和背景在班级进行角色扮演,话剧表演,情景再现等。学生为了高度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也会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更多次的自主阅读。
小学课堂教学针对阅读教学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语文学科的文学素养的积累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小学阶段学生还没有形成自主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在课外阅读内容上进行一定的干预。教师通过推荐书籍,鼓励学生建立班级读书角,每周设立读书交流班会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课外延伸阅读,并将阅读收获和阅读内容带到学校进行分享,促进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积极性。教师不仅需要在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时进行表扬鼓励,同时应该鼓励积极参与活动、勇于发表见解、推荐分享优秀读物的学生,增强学生在自主阅读后收获知识的成就感与认同感。
综上所述,自主阅读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师对该项教学内容引起重视,并积极创新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同时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对提高学生学科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能力,达成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