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永红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固村中心小学,江西 赣州 342815)
引言:“语文”这一概念的是在清朝废除科举之后,受西方影响,由最初的“国文”课(传授的仍是古文),再到后来五四运动爆发后,提倡白话文,国文课受到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课。语文这门学科,不仅仅是门考试学科,更是一门学习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媒介。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习,兴趣激发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也是最直接的提升策略。
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一种建立友好师生关系的桥梁,让老师于学生在课堂的关系得到缓解,有利于教学探究。整个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教学的主体,避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尴尬,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丑小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性入手。在讲课之前,可以先放一段有关《丑小鸭》的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投入其中。待动画片放映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这个动画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谁”,“主人公都遇到了什么事”,“看完这个动画片小朋友都有什么样的感受呀”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建立一种轻松友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融洽。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填鸭式学习。同时,学生课堂发言是一种快速投入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总之,课堂上一个封闭的教学环境,所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是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手段。相反,如果课堂氛围无趣沉闷,,学生的学习情绪受到抑制,学习兴趣低,使得老师的教学情绪不高涨,降低了甚至是消磨得课堂学习效率。
老话讲“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文也一样。多少文章,多少诗词歌赋不是文学家们,诗人们经历过生活后的有感而发;多少著名小说不是作者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反应了当时的生活或者社会情况。语文的艺术是生活的精华。因此,学好语文还要回归生活。
譬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火烧云》,在此篇课文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布置一项作业——观察火烧云(如果没有火烧云,观察天上的白云也可)。让学生在观察火烧云的时候,要记录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过程以及看完火烧云变化的感受。教师自己也要观察。在课堂上,和学生们分享各自的观察,相互点评,然后全班投票选出公认最好的一篇,作为优秀范本传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拥有一双能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的眼睛,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条件反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生活处处有语文”。让课本上的语文与生活中的语文相通,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厚。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这句话的意思主要体现在合作,合作能够弥补自身不足,发挥自身优势。如果小组学习语文,就可以使小组成员做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进步。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奋性。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注意小组的成员人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进行明确额分工,以达到有效合作的目的。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该文章的主旨大意,章节划分等一系列问题,并给出答案。然后,教师结合小组的朗读表现,讨论的态度以及答案的正确性来给每个小组评分,得分高者,予以奖励。如此,既能让学生有效的学习语文,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有很多的好处。比如能够让学生之间优劣互补,使师生关系更加民主,提高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结: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能够做好的学问,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换句话讲,对一件事感兴趣便是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想要小学生学好语文,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对语文的热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里发现生活中语文的魅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