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爱斌
(江西贵溪市第二中学,江西 鹰潭 335400)
校园欺凌作为校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最广泛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干扰影响极大。近几年来,校园欺凌多次闯入公众的视野,并且有越演愈烈的趋势,引起了广大人们的注意。如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从接触的一些校园欺凌案例进行分析,以点带面,从几个案例中发现了校园欺凌普遍存在的几个原因。从这些原因着手,为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提高几点建议,还校园一片蓝天,让学生能够在校园更好的茁壮成长。
校园欺凌问题在前几年因为概念界定问题模糊不清导致无法对校园欺凌进行有效的处理。在2017年,教育部等部门首次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表现进行了界定,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通过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界定,能够让学校和其他机构根据有关标准进行问题的界定。校园欺凌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常见的几种有在校园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他人;用恐吓威胁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钱财勒索;用胁迫的方式让学生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危害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必须得到根治,从根源上解决校园欺凌给学生带来的伤害[1]。
校园欺凌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席。根据调查显示,在校园欺凌事件当中,49.2%的校园欺凌受害者和实施者来自于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实施校园暴力的比例远高于非留守儿童群体。这给我们带来的巨大警示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席会使得青少年误入歧途,成为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因为留守儿童群体跟随爷爷奶奶等长大,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很容易跟随一些比自己年龄大的人厮混,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根据出现的校园欺凌案件,校园欺凌容易出现在初中时期。因为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还没有建立起来,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模糊,导致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不强,在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下会产生一种压迫感,从而激起青少年本身的逆反心理。学生在校园中因为叛逆感无法释放从而就期待从打架中获得快感,压迫其他同学,进行校园欺凌[2]。
校园欺凌问题产生的另一个方面还是因为社会风气的影响。在现代学生的生活中,互联网高度发达。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信息,而有些信息价值导向等问题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好的影响。比如香港的电影古惑仔,这些暴力电影会扭曲学生的三观,让学生以为打架斗殴是一件很酷的时期,三观的扭曲使得学生走上了校园欺凌的道路。
在家庭层面,家长要做好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对于学生的暴力心理,要及时发现,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从而做好有效解决。家长可以和学生找时间出去玩,引导培养学生高雅的兴趣爱好,从而让学生品德高尚,远离暴力。家长还要经常和学校进行交流沟通,对于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如果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校园欺凌,那么家长就要和学校进行沟通,让孩子获得充足的安全感,避免因为校园欺凌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心理阴影。
学生在学校时不与同学起冲突,有问题及时向老师汇报解决。如果在校内遇到被人威胁等情况,要及时找老师反应,通过老师解决问题。在交友方面,一定要多交益友,不交损友。积极学习教学的思想品德课程,树立正确的三观,多和同学教育,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在上下学时尽量和同学们结伴而行,走人多的地方。在自己遇到校园欺凌时要灵活应变,不要采用暴力和他人对抗,可以采用迂回战术拖延时间,趁机逃跑向路人求救,提高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遇到校园暴力一定不要忍气吞声,要及时的和家长反应,避免遭受无休止的伤害[3]。
社会方面一定要积极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对于网络小说和电影,政府要进行严格监管,让暴力凶杀等不好的电影和小说远离学生的成长。政府还要从法律层面着手,不断健全法律保护体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制定必要的法律支持。对于校园欺凌进行明确的界定,对于学校和社会的责任进行明确的细分,从而为学习的成长营造更好的法律环境[4]。
学校还要积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定期开展思想品德主题班会,不断的矫正学生的三观,让学生知廉耻懂荣辱,从而远离校园欺凌,远离校园暴力。学校还可以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展开讲座,挑选校园欺凌的案件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那些校园欺凌实施者的生活情况以及校园欺凌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让那些潜在的校园欺凌实施者产生畏惧心理,避免潜在的校园欺凌的发生。
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重要的场所,不容任何因素干扰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于愈演愈烈的校园暴力,我们要给予其极大的重视,积极寻找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从学生自身,家庭教育,社会风气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对症下药。然后有针对性的从学生层面,家庭层面以及社会和学校层面着手,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校园欺凌需要多方携手,家校沟通,政府提供保障支撑,为学生的正常发展应用良好的环境,从根源上杜绝校园欺凌发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