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叶
(哈尔滨理工大学 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依法治校的推进和不断完善,为高校师生权益的保障提供了依据,但由于大多高校对于法律方面教育的有所欠缺,导致师生的法律观念和意识较低。一方面,大多学生对于我国法律及教育法所赋予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清晰的认知,对高校法律救济渠道较为陌生,在遇到问题时,师生惯性选择找领导、群体性上访等途径,难以使用正确的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学生缺乏自治意识,多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未能行使高校学生自治权利,与现代大学管理的目标相违背[2]。
高校学生学习权主要包括学习自主权、学习保障权和学习成果享受权三个方面。近年来,由于学生受教育权受到侵害,高校学生状告学校、学生不负重压轻生等事件时常发生。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大幅度提升,而部分高校师资匮乏不能达到与学生数量同等的教学力量,在较高的教学压力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疏远、缺乏精神交流、感情淡漠[3]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了极大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在侵犯着学生的学习权。
与普通公民一样,高校师生享有人身权和财产权。但是,一些高校教师逐渐以利益为目的[4],将自编、自著的教材、著作等作为上课教材,要求学生购买。其次,有部分学生私自出售教师的课堂笔记,若教师在课堂上明确表示“作品不经同意,不得公之于众”,而学生出售获利,这就侵犯了教师的著作权。同时,某些高校的后勤保障部门没有切实为学生提供后勤服务,还收费高昂。例如,学生缴纳热水费用,后勤部门却没有提供热水;高校盗窃事件时常发生,后勤部门却无所作为等。
学生在作为学生之前,首先是中国公民,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如人身自由、政治权利和自由等。传统的师生关系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师尊”的不对等关系,以教学中以教师的学术观点为准。现今,学生为中的教育教学理念虽被提倡,但是在教育管理中,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的状态,有的教师为了方便管理和学生安全,限制学生外出从事集体活动的自由、限制学生转专业的选择等行为,压抑了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创新的意愿[5],侵犯了学生作为公民的权利。
当然,权利是与义务相伴相随的,学生作为公民享有这些权利的同时也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教育相关的各法律法规,遵守校规校纪,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履行作为公民的义务的同时要履行作为学生的义务。
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九大报告中重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但还存在观念落后、内容陈旧、规范内容笼统、可操作性差等问题。因此,还需进一步完善教育立法,修订现有法规,对高等教育法律关系中的各方的权利义务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和运作规范;强化立法程序,及时进行有效的立、改、废工作,建立完备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使师生之间关系的处理有法可依。
为充分维护高校学生管理的稳定性,完善高校学生法律救济制度势在必行。高校要运用好信访、调解、申诉、仲裁等权益保障机制,为学生搭建申诉平台[6],必须要加强高校学生维权机制的建立,制定和完善高校学习的教育申诉制度;加强对师生及校内各个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的宣传教育,增强教职工的法律意识,切实贯彻落实依法治校。
制度是保障高校顺利运行的基础,制度的细化和实施对高校的行政管理权能够加以有效制约和监督。高校的管理,尤其是对学生权利的限制和剥夺都必须建立在维护学生利益的正当目的上,这是建立和维护高校师生和谐关系的核心。为制约权利,高校要依法监督,支持和保障机关行使检察权和监督权,在依法治校工作中,依照民主与法制精神,加大校务公开力度和范围。
随着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媒体用途愈发广泛,高校在管理上也需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途径,利用公众号、微博、校园网、宣传栏、校园普法讲座等进行全面性的普法教育[7],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从而提升师生对法律的认同。另一方面,坚持公正执法是培育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当人们权益受到侵害,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能充分唤起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敬重。只有师生真正具备法律意识,信仰敬重法律,才能自觉维护法律,遵守法律规定。
在法律原则下,我们要认识到师生关系是一种权利义务相互一致的平等关系,关系主体双方人格是独立的。高校师生法律关系作为高校内部多种关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正确认识其关系利于我们把握师生法律关系性质,有效的化解师生矛盾。随着社会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和发展,高等学校师生法律关系还会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我们必须要理清师生法律关系的内涵,在继承教育体制中的优良传统时,注重强化法律意识,运用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将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法律关系引上一条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