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继红
(广西桂林市希望小学,广西 桂林 541001)
教师的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锻炼,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并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实用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新和探索。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习作思路,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丰富学生的习作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又心智图,是一种可视化工具,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思维导图能对人脑的运作方式进行模拟,将脑中所思所想记录在纸上。思维导图能通过左右脑的协同运作,将文字、图片、色彩、动作记录下来,开发人脑的潜能。思维导图将抽象和形象进行结合,能有效的提升智力水平和知识理解
习作能力是一种思维的表达方式。学生由于年龄的问题,在思考中容易出现思维混乱、不合常理、不分主次、辞藻干瘪等情况,不能很好地表达心中所想,不能及时的捕捉头脑中的想法。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头脑中的思维显化出来,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习作效率。
在习作前,需要做好素材的积累,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得出自身的独特感受,并借着这些素材,对习作思路进行整理。在习作行为进行前,需要进行素材的积累,为自身的习作能力打好基础。目前习作思路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方法多为以小见大,学生在选题的时候已经分出了高下。大多数教师认为,在写作的过程中,只要言之有物、有真实情感、能笔画清晰、没有错别字就已经是一篇好文章了。但是在众多文章中,出现一篇新颖、创造力十足的文章,那么这篇文章在一开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比如,在教师出题写“寒假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在写过年的热闹场景,一家团圆的其热融融景象。有的学生就会另辟蹊径,从过年没回家的人物和事迹入手,将他们在过年夜的孤独与坚守同一家团圆的家庭气氛做出对比,记录他们在过年夜里的暖心事迹,比如医院里的护士、铁路工作者、交警、救火队员等。使用对比的方式,写出一种“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觉,并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感谢与赞美,这样的文章立意更高,题材也较为新颖,不落俗套。思维导图的联想,需要学生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并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能从不同角度对主题进行描述。
学生对于习作有种不知从何入手的感觉,在习作中不会构思,最终对习作丧失兴趣。中学语文的作文一般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记叙文要求学生对事件和感情做一个整体的把握,并通过事件的细节进行感情的深化处理。说明文根据事物的性质进行层层解析。议论文要对事件进行描述,并发表学生的个人看法。每种文章都有固定的写作模式。学生可以对所写题材搭建出基本框架,并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填充和进行细节上的描述,避免跑题、思维混乱、没有条理的现象发生。
例如:在课本《西门豹治水》一文中,记叙了西门豹在对抗巫蛊神婆的英勇事迹。西门豹来到当地,得知巫蛊神婆为害一方,并不能动用刀兵解决问题,于是使用智慧,让巫蛊神婆下水,让她们跟河伯作伴去了。故事从西门豹到邺县为官展开记叙,并从百姓的口中得知巫蛊神婆的欺骗手段,与巫蛊神婆的罪恶勾当,故事在西门豹将巫蛊神婆扔下河水中达到高潮,不仅树立了中国的鬼神观念,并且对迷信的思想进行打压。这则故事结构明了,剧情中的感情处理恰到好处,更是留下一个美好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
由于学生的年龄问题,思维能力还没有成熟,表达能力弱,因此习作语言会显得枯燥乏味,不够生动。学生在写作时,容易将记叙文写成流水账,比如旅游,写成了游览过程,没有突出的重点,没有美景的韵味,辞藻一直停留在“漂亮”、“壮观”、“美丽”上,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描写。写人物时,使用“帅”、“强”,表情永远是“淡淡的”,这种描写非常枯燥乏味,这就是习作语言匮乏的情况。景物和人物都需要刻画,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整体到局部,从远景到近景。
比如,在人物的描写中,可以从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进行描写,再对人物的外形、服装、着装颜色进行描写。之后可以观察人物的面部特征,包括眼睛的形状、皱纹。鼻梁等,特征如桃花眼、眼神锐利、皱纹堆积等,还可以描写头发等细节,再到手脚的动作。然后对事件进行描述,与身体特征进行呼应,最后通过人物在活动中的细节,对人物刻画一锤定音。具体可以参照朱自清的《背影》,那个翻阅围栏买橘子的父亲的身影,至今仍残留在读者的心里。学生的习作语言要进行素材积累,增加阅读量,才能抓住特征,写出让人满意的作品。
教师要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在学生思维模式还没有固定的阶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的习作能力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没有定型,拥有十足的可塑性,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理清习作思路、提升习作兴趣、丰富习作语言,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