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天华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着重指出职业院校应积极配合“一带一路”政策。为了推进倡议的有效实施,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优势互补得到长足发展,我国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迎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推进,它为职业院校教师搭建了许多国际文化素养培育台阶和多方位的文化交流平台。职业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过程中,签署的教育合作协议和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为广大职业院校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在大量的的国际交流活动中,职业院校与沿线国家和区域开展职业教育规划与交流,实现区域间的职业院校师资有序合理流动,促进沿线职业教育的趋同化发展和师资队伍的一体化发展,促使职业院校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来适应多元化、国际化的趋势潮流。
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关系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准。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高素质国际化教师团队。只有具备国际化理念和能力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一带一路”战略需求的学生。但受到外语水平和科研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众多职业院校往往缺乏高素质国际化的师资队伍。这成为职业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教育国际合作的制约瓶颈。为更好的促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教师队伍的结构与素质对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职业院校在教师选聘方面,往往存在着重学历轻实践的现象。学院引进的教师大都是本科、硕士和博士各学习阶段专业相同或者相近。这使得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跨专业研究能力薄弱和复合应用能力较差。
语言是沟通的纽带,是交流的工具。为有效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打造国际化高素质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要语言教育先行。无论是职业院校间的携手合作,还是师生间的互学互鉴,都需要以语言的互通为前提。所以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国际化过程中,要适应“一带一路”的语言环境。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执行,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专业+外语+综合素质”和“外语+专业+综合素质”教师队伍将是符合“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师资发展方向。前者以非外语的专业知识为主要技能,同时兼具外语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后者则与之相反,以外语技能为主要技能,辅之其他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职业院校在政策与资金方面要对教师给予支持,鼓励教师“走出去”,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学校学习调研,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和文化知识,不断开阔视野,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准。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深入推进,国际劳动力市场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者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通晓沿线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文化和人文风俗等。因此,高端复合型的技术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培养的重要发展方向。为打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职业院校的教师首先要自身本领过硬,由单一的专业型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过渡。
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知识储备,掌握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较强的国际团队合作精神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术。针对“一带一路”的发展需求,职业院校要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等双重手段构建复合型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完善培训与奖励制度,搭建平台,鼓励和支持本校教师进行访学活动,参与各类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议。学院可以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和行业调研实习,及时了解行业的动态资讯和实践操作流程,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围绕着“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与重大项目,学院可以积极选派教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项目实践活动,开展文化交流和科研活动,了解“一带一路”对于人才与技术的需求。通过这些方式,从内部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构建符合“一带一路”需要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从外部扩充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职业院校根据建设条件,创设平台,优化教师发展环境和上升空间,吸引海外留学高端人才、学术团队和企业技术人员到学院任教和进行科研工作,提高职业院校的跨文化师资比例和复合型师资队伍。
“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它既是经济方面的合作,也是语言、技术方面的交流。为了有效推进“一带一路”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要把握改革的机遇,集合力量,顺势而为,打造一支国际化、复合型、有创新的师资队伍,为“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强大的师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