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池
(河北省永清县三圣口乡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600)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资源的利用非常普遍,将网络资源利用于小学作文教学,是我想探讨的话题。如果不从学拼音,学生字起就训练说完整的一句话,完整的一段话,并有规律地训练学生写话,到了三年级,要学生写出一篇作文来,是很难的一件事。
习作来源于生活,习作就是生活的不同程度的记录和加工。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因为班级人数特多,年龄小,想组织学生到课外生活的大课堂去体验,那是难上加难,就连每年的常规春游、秋游,因为安全问题不易解决,学生的生活体验当然少之又少,所以利用网络中的图片和视屏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视觉刺激,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当然是个不错之举。人教版小学课本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是随着本单元阅读课文的内容而定的,即是本单元主题作文。例如,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关于神奇的大自然的文章,作文的题目便是关于这一主题的: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例如在指导习作《童年趣事》时,为了克服小县城的学生大都由爷爷、奶奶陪读,平时课外除了在家里玩,就是看电视的不足,我在网络上搜集许多关于不同地点、不同学年段的孩子的童年有意义、有趣的视频资料给他们看,让他们找回童年生活体会。然后把自己童年在农村的一些儿童生活乐事拍下来做成幻灯片,配上乐曲,展现给他们。在充满情趣的导入如“童年是一张张记载着快乐的照片,童年是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曲,童年是一道道绚丽的彩虹,令人回味”的渲染中,学生思路被打开了,他们仿佛觉得网络中的那些图片反映的生活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于是有了不得不说的“故事”。
洋洋洒洒、自自然然、字字句句没有一点刻意雕琢的痕迹,真正达到了有话要说,有情要表的境界,这样的习作,学生难吗?如果没有网络资源的启迪,即使有这样的效果,也不会这么轻松。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道理孩子们都听说过,但关键是,笔者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遇到过一个不能解答的问题:我布置学生看过好多书,采取记笔记、在书中圈画好词好句、摘抄、写体会等方法,让学生看教材同步或课本中规定的相关学段的书。因为怕孩子们不把读书落到实处,我甚至要他们把所看的书拿给我签字、抽查读背。可以说阅读,他们真的做到了,但如果要提笔写作,他们却照样是遇到了难题。许多负责任的家长也向我咨询了同样的问题,我只能告诉他们把阅读和写作及时地吻合起来。
在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于动物的生动文章时,我在网络上搜集不同作家写的相同动物和相同作家写的不同动物的一些文章跟学生一起阅读、欣赏、做笔记、积累,相互学习,初见端倪。
例如: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yǎng)。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gū)噜(lū)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來。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老舍)
小猫白玉似的毛色上,黄斑错落得非常明显。当那蹲在草地上或蹦跳在凤仙花丛里的时候,望去真是美丽。每当附近四邻或路过的人,见了称赞说“好猫”的时候,妻(qī)脸上就现出一种莫可言说的得意,好像是养着一个好儿子或是好女儿。阿吉(jí)阿满这两个孩子从学校一回来就用带子逗它玩,或是捉迷藏似地在庭间追赶它。我也常于初秋的夕阳中坐在檐(yán)下对这小动物作种种的遐想。(夏丐尊)它一身的白毛像雪似的,中间夹着数块墨色的细毛,黑白相间,白的显得越白,而黑的越发显得黑了。脸一半儿白,一半儿黑,两颗小电灯泡似的眼睛在脸中间闪呀闪,见我低下头看它,它也一个劲儿地盯着我。一条全黑的尾巴躺在地上,悠(yōu)然自得地摇摆着。嘴张得很大,露出几颗嫩白的小齿,咪(mī)咪地叫着,那几根细鱼骨头似的白胡须,傲傲地动着。(周而复)
以上三个片断都是名家写猫的作品。我是这样做的:先把我搜到的这几个片断发送到班级网络博客上,然后请家里有电脑的同学把文章复制到自家电脑的文档里或者直接在家打开博客,约定礼拜天的上午八点在网上共同学习。先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把打“横线”的句子背熟,背诵能力强便背全段,然后视屏交流背诵,接着就三段文字学习讨论三位不同作家选择不同的侧面来描写,表达的都是爱猫之情:老舍先生通过描写猫的性格特点来表达喜爱之情;夏丐尊先生通过描写猫的一家人对小猫的态度来表达喜爱之情;这样有条不絮,井然有序,坚持不懈,作文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件头痛的事了,家长们也乐意并大力支持网络作文。
既然小学语文课本分主题单元编写,作文也分主题教学,利用网络来学习,扩大积累量,互相交流,对学生发展一定有帮助。小学语文课本不乏上述的例文,例如关于“父母的爱”的内容,关于“年节习俗”的内容……教师把握住学生特点,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发展特点,利用网络的便利优势和趣味性,引导学生学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