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劲秋 刘聪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 合川 401520)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互动传播特点广泛应用与各个领域,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新媒体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教学的需求,因此,教育改革的推动下突破性、创新性的新媒体环境教学孕育而生。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唤起学生对课堂的热情。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德育工作融合网络信息化手段,让课堂变得生动精彩[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高校大学生德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教材不再是学生知识来源的唯一途径。新媒体环境下,颠覆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收获等多的知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自主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德育知识的兴趣,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新媒体学习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新媒体环境下的德育教育活动,采用学生们欢迎的传授模式,更为灵活的、直观的、新颖的开展学习活动。新媒体教学具有针对性的涵盖了德育教学内容。将抽象德育教学内容直观的反应到播放视频当中。教学资源分享模式削减了对于传统教学中时间及空间的要求,在关键德育教学知识点上放慢速度讲解、重复演示讲解等多种讲解模式。使学生改变对德育功课内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通过网络教学法快速掌握教学内容[2]。
新媒体区别于现实教育环境,形成独立存在的虚拟世界,网络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随之带来负面影响。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存在一些不良的信息文化和有悖道德伦理发展的信息资源。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阶段,受不良媒体信息的影响,给高校学生在思想意识、道德伦理及价值观认知等方面产生不良的偏差,这就增加了德育工作教育的难度。另外,众多网络平台具有的开放性,这让学生在甄别和检索上无法辨别教学内容的真正价值,同时冲击德育工作的权威性。在新媒体环境中,淡化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新媒体环境教学隔开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同时,教师教学职责逐渐在网络教学中削减,影响教师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孕育而生微信、微博、抖音、快手、江户网校、QQ 等网络社交工具。不仅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平台,同时也成为教学文件传递和时事政治分享的有利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通过短视频播放软件、德育微信公众账号和微博等社交工具,分享、传递德育教学内容。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突破教材死板的授课内容,让学生打开手机和电脑等终端工具,通过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综合感知随时随地畅游在德育教育内容中。学生们也可以对感兴趣的德育知识转发、评论增加学习和交流互动。高校创建属于自己的公众号,扩大德育教育的影响范围,通过教师的推动和学生在朋友圈转发的功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帮助学生增强对校园德育文化建设的认可度,通过对德育的学习,多角度培养大学生德育建设[3]。
例如:高校德育教师建立QQ 交流群,通过QQ 软件教师上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建国70 周年发展历程等宣传资料,一方面让高校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及时代发展建设,另一方面借助交流群发表自己对德育学习心得和时政热点交流感言,从而形成良性的新媒体教学模式。
高校文化建设在符合时代发展气息的前提下,将新媒体环境下德育教育紧密融合,在校园中形成一股基思想道德培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风。依托新媒体发展特点结合大学生热血奋发的精神面貌,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例如:高校建设具有德育风貌的校园文化期间,聘请全国道德模范入校园活动,将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分享给学生。通过新媒体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全国十大道德模范评选节目,利用小视频播放软件向校园网内推送优秀的道德行为。
新媒体作为时代产物,在高校的道德教育上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新的教育传播方式服务于大学生德育教育。区别于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对德育教学,需要充分了解网络带来的利与弊,这就要求高校德育教职员工进一步转化对新媒体教学的观念,发挥网络资源的辅助功能,创新德育教学方法,运用网络时效性、共享性等积极优点,提升高校德育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