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昕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工匠精神在本质上是一种职业精神,包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和开拓创新等精神。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6 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9年2 月19 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培养大国工匠”。这些政策的出台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热点问题之一。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需要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工匠是指长期从事某项专业活动的人才,具有一定工艺专长。工匠对某项技能一定是非常娴熟的,在原材料使用、操作技艺、产品性能都具有极高的专业性。
工匠精神。工匠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对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一丝不苟,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执著追求精神。这种追求精神要贯穿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优秀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追求,将技术和精神高度统一。
由于高职院校的招生是在普通本科之后,处于下游,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日益下滑,有些高职院校谋求向本科转型,未曾认真思考如何将职业教育办出具有工匠精神的特色。同时,高职各类评比使很多学校把焦点集中在就业率、教学 成果奖、技能大赛等可视化的项目上,工匠精神是无法量化的,很容易被各个院校忽视。过多的强调技能层面,职业精神层面强调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增加看中学历,对实践重视不足,导致相当比例的教师进入学院任教没有企业岗位实践经历,虽然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是实践能力不足。目前的职称评价体系导致教师无暇深入企业实践学习,教学过程中无法体现工匠精神。
由于校企合作深入不够,企业只是将实习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并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更不用说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企业这种职业态度会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产生负面作用,工匠精神更是难以培育。
企业在招聘人才过程中不仅关注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对毕业生身上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更加重视。那些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孜孜不倦探索精神的毕业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认可,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这对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是否具备工匠精神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工匠精神的相关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对某一个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设置等一系列安排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将工匠精神渗透到课程的整体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感染。在人文通识类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涵,不断的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将工匠精神所倡导的追求精益求精、吃苦耐劳、探索钻研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科学引导,尤其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有机融合,在不知不觉中教育感染学生,最终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职业标准优选教学案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丰富授课形式,可采用情景剧教学、网络课程、经典诵读等形式,实现育人目标。组织学生参加企业、与企业中的工匠开展互动交流,切身的感受工匠精神在一个人职业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要求本校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通过身边学长的经历让学生们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专业课教师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并且把工匠精神引入到最终的教学评价之中去。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情境设置,让学生体验严谨、认真、负责对工匠的意义。建议在专业教学中,教师将本专业的工匠精神形成的历史过程、代表人物及其成长过程进行讲授,让学生更加专注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感受所学专业的魅力。如在进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课程教学中,教授给学生严谨的操作流程,工具摆放标准,注重操作细节,让学生们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不断的磨砺培养学生,内化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