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阳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和农村教育资源的不断改善,农村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长,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比例也随之增加。农村贫困大学生由物质贫困带来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情感诉求、人际交往等精神方面的问题不断凸显,巨大的精神压力不断困扰并影响着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及就业创业,同时造成贫困大学生家庭脱贫返贫、脱贫致富,严重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进程。脱贫攻坚背景下,高校对贫困生承担着教育、培养和解困的责任,在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进行精神解困的同时,更应加大力度更新助困方式。
农村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定义为农村贫困大学生个体面对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和各种心理困扰,由于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不同,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空虚等现象,突出地表现为思想和心理上的扭曲。心理贫困主要指贫困生面对物质贫困的巨大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
较严重的自闭心理自我封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之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是一种不适应环境的病态心理现象。多数贫困生有较轻或较明显的自闭倾向。他们的内心思想活动在一个寂寞、偏激的角落里。由于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与片面性,他们产生的自我评价标准和行为准则也是错误的,不成熟的。尤其是一旦遭受挫折,就会更加自怨自艾,信心丧失。同时他们还害怕过多的交往会给自己带来物质的负担,所以他们不敢在集体活动和社交场合抛头露面,这更加剧了其封闭心理。
较明显的抑郁倾向抑郁主要表现为情感与心境的苦闷,生活兴趣减退、丧失,悲观,有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的观念。抑郁是贫困生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方面。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苦闷、行动迟缓,少言寡语,伴随有失眠等反应。抑郁产生之后具有很强的弥散性,有明显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常感到生命本身没有意义,经常有强烈的无助感,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或采取自杀行动。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贫困主要指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产生的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滑坡等现象。
绝大多数农村贫困大学生积极健康,刻苦努力,热情开朗,尽力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努力上进,品学兼优,是学习生活中的佼佼者。当然,也有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陷入物质贫困引发的精神贫困中。所谓精神贫困,有学者认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是指由于经济贫困而衍生出来的观念倾斜、精神扭曲而处于一种心理病态。主要表现为在思想上、心理上发生的扭曲现象”。李强认为,“大学生精神贫困表现主要集中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四个方面。在价值观方面,表现为缺乏理想,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内心世界方面,表现为自卑、失落,缺乏自信;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孤僻和自我封闭;在生活享受方面,表现为盲目攀比,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
自我教育是保障,采用“自我教育法”实现“自我脱贫”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实现农村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必须调动其自觉性、主动性,以“自我教育”提升自我认识能力和教育水平,实现精神上主动“脱贫”。采取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科学理论、先进思想,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第一,可采用个体自我教育,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批评等方式提升自我修养;第二,可采用集体自我教育,组织开展“诚信”、“感恩”、“自强”等集体主题教育活动,对自身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农村贫困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自我教育、促进自我激励,从而促使贫困生健康快乐成长。
农村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客观的原因,也有农村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家庭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为支付学费、生活费,父母节衣缩食、外出务工,农村贫困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报恩压力、学习压力,又承担着就业焦虑。另外,进入大学后,原生家庭带来的消费水平、学识能力水平差距较大,同学之间贫富差距较大,农村贫困大学生在较低的生活消费、狭窄的阅历视野中与富裕同学相比显得相形见绌,而产生自卑嫉妒心理。
财商教育与情商、智商教育同样重要。财商是“20 世纪80 年代初,美国学者罗伯特·清崎提出的概念。他认为,财商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是理财的智慧,其主要包括正确认识金钱及其规律的能力和正确使用金钱的能力”。在我国大多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缺少财商教育,导致农村贫困大学生无法正确合理使用金钱,管理金钱,甚至为了面子和人际交往的安全感,超支、借贷、校园贷消费,形成挥霍和享乐的病态心理。
当前,国家、政府、社会各界都是通过学校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学校在承接资助时,不恰当的助困方式给农村贫困大学生带来心理伤害,有的以公开演讲和竞选的方式认定和评价贫困等级,贫困学生顾忌个人自尊没有参与竞选,未获得贫困资助。另外,社会各界对贫困生的资助过于大张旗鼓,没有照顾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感受,缺乏人文关怀。
绝大数贫困生善良、上进,积极健康,但也有部分贫困生接受着国家政府和他人的帮助后,挥霍金钱、自私享乐,不思进取,慵懒堕落,缺乏诚信,形成“等、靠、要”的受助心理。
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是困扰高校助困和育人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更全面地关注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更人文和温暖助困,需要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以前大家都习惯于在评定困难补助时让同学们在一起“述职”,一个一个自揭“伤疤”,还有的地方出于宣传的需要,让获得资助的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示众”,这样做使不少同学感到自己的隐私权和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隐形资助’则是为学校的助学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那就是在关爱农村贫困学生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隐私和自尊心。”学校通过对学生就餐卡的监控和贫困生数据库比对之后,采取邮件方式通知学生,实行不见面的“一对一”资助,减少了学生的顾虑。
第一,提高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解困能力和学习能力,扶贫先扶志,引导和帮助农村贫困大学生客观看待原生家庭的经济困难,正确对待经济贫困问题。鼓励农村贫困大学生以改变经济贫困为动力,全面发展。第二,引导贫困生努力进取,自信自强,克服困难,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三,加强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进行财商教育,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提高正确使用、管理金钱的能力。第四,开展有效的职业能力培训和就业培训,提高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就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引导农村贫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念,帮助其顺利择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