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铭
(清镇市红枫第三小学,贵州 贵阳 551400)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多以应试思维对学生进行教学,采用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知,但在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中却有着极大的缺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能起到好的教学作用。科学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有着极强的动手实验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树立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教学观念,以此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其年龄的特殊性,在知识学习与概念规律理解方面存在有障碍,而小学科学学科的概念与规律又比较抽象,因而教师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只依靠单一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讲解很难使学生对其进行理解[1]。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对抽象概念与规律有明确认知,进而提高其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小学科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其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科学学科在规范学生习惯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活技能与养成各种行为规范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好的习惯,掌握生活技能。当前的教学环境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教师只采用理论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抽象概念的学习中难以对科学这一学科进行正确认识,并且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长此以往,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的不良习惯很难的得到规范改正。因此,科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带领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动手参与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实验中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灵活运用生活技能,提高自身动手能力。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认知学习活动的基础时期,其身心还处在不成熟阶段,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不利于其学习的情绪。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验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观察学生,使学生能够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而要想这种状态得以延续则要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有效把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性与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2]。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学生创设合理科学实验教学情境,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动手实践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例如:《磁铁有磁性》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对磁铁、磁性有更准确的认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比如:当针掉在地上,怎样能够找到它呢?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将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由此得出结论,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点评与拓展,为学生讲解磁铁与磁力的相关知识。
小学科学学科作为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极强的科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依靠单一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教师应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通过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中,能够使学生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为日后的实验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通过相互辅助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加强其动手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在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理解教学内容[3]。在实验中因为学生还没有对学习方法与实践技能有较为系统的学习,则需要教师在实验中对学生加以指导,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实践。同时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其的合理指导,能够保证学生自主动手实验的同时,对其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及错误方法进行及时纠正,进而保障学生的实践能够更好的完成。
例如:在《我们来造一张纸》的实验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纸是怎样制造出来的?”“什么样的物质混合之后,才能形成纸的样子?”,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为学生准备:面巾纸、烧杯、水、棉布、毛巾等实验物品,要求学生对实验物品进行自主选择,开展拓展性实验。此外,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之间的客观变化进行仔细观察并深入研究,进而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方式,进而在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推动小学科学实验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完成,同时也推动整个小学教育的快速发展。
由于小学科学的特殊性,因此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在课堂中以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动手操作为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