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秀
(四川省昭觉县解放沟初级中学,四川 昭觉 616152)
引言:青少年作为祖国发展的建设者,应该逐步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培养,以此提高祖国的综合国力。除此之外,初中时期作为学生的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应该重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更细致全面的了解祖国发展的历史,深入感受祖国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促进其今后更好的发展与成才。最后,学生扎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也有利于学生写作技巧的提升与写作素材的扩展,推动其写作能力的提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语文作为主要的载体,教师也需要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初中教育阶段正是学生承上启下的重要学习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认知能力,他们仍然懵懵懂懂的探索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三观认知,所以初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2011 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就已经明确语文教学的要求,要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1]。为了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使其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力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推广,我国经济实力快速增强并成功跻身世界前列,但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文化实力却并没有随之提高。尤其是现在经济实力的凸显下,加重了文化发展的不利,导致其他国家对我国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除此之外,在全球文化发展中,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不足,加上国民对文化的迫切需求,导致人们盲目追求外来文化,这也严重冲击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加重了国际交流中传统文化的不利地位,同时也阻碍了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所以,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潜移默化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
现阶段虽然推广素质教育,但是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仍然占主要地位,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评比,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应试能力上,使学生重点掌握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将传统文化教育放在一边。正确的语文教育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这一点在学生的教材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但这些知识点在教学中被教师可以忽略,这也是对传统文化教育非常不利的影响因素。
应试教育的影响与压力下,家长也过度重视学生成绩,这也加重了学生的课后压力。在为了应付国家素质教育的相关政策与要求,教师只有在公开课或者检查是才会运用新课标教学,由于两种教学课堂的反差使学生无所适从,不断适应变化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承受了大量的备课等压力,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都对语文失去了兴趣,更不用说传统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教育[2]。
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课本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课本中的知识,同时也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将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时,一定要以课本为基础。另外,教师也要具备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在备课是充分挖掘相关因素,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存在感。例如,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某初中一名语文教师,在开展《羚羊木雕》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利用“雕刻”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借助多媒体带领学生一起认识雕刻手艺的发展传承,欣赏雕刻作品。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雕刻品,可以摆放在教室内观赏,使学生学习课文时,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生活是教学的基础,学生如果仅仅依靠课堂学习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结合现实生活,不断加强学生的现实感受,从而激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有效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性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例如,在某中学一名语文教师开展《社戏》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分析作者的内心世界,将学生带入作者生活的时代,感受当时社会发展的特点,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不同历程。此外,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发挥想象力,制作一个体现传统文化的小视频,使学生真正掌握传统文化知识[3]。
结语:不管是加强文化强国的建设要求,还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都要充分重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几千年发展历程积淀下的优秀文化与智慧结晶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们不能淹没传统文化的光芒,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还是任何人,都应该积极学习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光芒更加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