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
(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 衡水 053000)
衡水地方文化是“衡水”这一特定地域内的文化。学校教育中,让衡水地方文化进入课堂,一方面,是因为强化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建设“决定着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与否”(常光璐,2018);另一方面,衡水地区自古就是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流之地,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特色文化资源,为对青少年进行文化自信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这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关乎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同时,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衡水地方文化的精彩纷呈也为造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另外,由于青少年原本就是在地方文化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故而用地方文化培育他们的文化自信,更贴近他们的学习实际,易于引起共鸣、为其接受。
用地方文化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一方面,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所生活地方的文化、学习这些文化、提升文化修养的同时,也有助于培育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和精神,自然也就有益于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课堂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这对于帮助青少年强化自己学习、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化角色,践行自己助力中华文化的弘扬、发展和创新的文化使命,也是极其有益的。
1.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基础
作为教师,首先要自觉强化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学习与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自觉承担起向广大青少年传播地方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践行自己的历史使命。例如,结合学校所处地域,对衡水地方内业已确立的八大文化产业——雕刻、乐器、内画、年画、黑陶、剪纸、毛笔、宫廷金鱼,以及诸如法帖拓印技艺、铜胎画珐琅技艺、打花膀、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等,都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否则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或渗透。其次,教师要结合教学所需,从理论到实践,积极强化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教师专业修养和人格魅力。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才能够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更有说服力。
2.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找准学科教学契合点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在教学课堂上渗透、开展地方文化的教学,在思想上重视地方文化教育之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是第一位的。有了这种认识,再来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采用动画、图片、PPT、视频、影像资料等方式来呈现地方文化的内容,甚至直接请对某种形式的地方文化有深入研究或直接就是这一文化形式的传承人等,进入课堂进行讲解、演示或示范、教学等,也就有了动力。其次,教学实践中,找到地方文化与学科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包括通过开辟第二课堂,安排学生利用闲暇时间搜集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地方文化研究;或者,开发校本课程、拓展课程、地方补充课程等进行地方文化的教学,也很重要。
1.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
根据相关研究,衡水地方至少在四千年前就已经有人居住了。因而,作为燕赵文化与齐鲁文化、山地文化与平原文化的交流地,衡水地方文化的种类是相当丰富且历史悠久的。在这种文化资源背景下,在建设文化校园、文化班级时,结合学校所在地方的特色文化,如武强县的木版年画艺术和打花膀艺术、深州的梅花拳和形意拳等,进行墙壁绘涂与展示、资料呈现与讲解、举办主题活动等来进行展示,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即接受到传统地方文化的教育。
2.将地方文化引入课堂
将地方优秀文化引入课堂的形式是很多的。一是与学科教学结合,渗透地方文化。如初中语文教学《周亚夫军细柳》一课时,适时出示位于我市景县县城内的周亚夫墓的大幅彩色照片,给学生一个直观认知,再来理解课文中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精神,理解严明的纪律对于事业成功的重要作用就更易于到位,也会让学生对自己所生活土地上的悠久历史产生自豪心理。又如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身边的文化遗产”时,指导学生对学校周边的文化遗产进行资料搜集或进行实地考察,以了解其“独特的人文和历史价值、代表性景观、故事传说、相关诗文和对联等”(人教社部编新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42页),对于帮助学生认识身边的“名胜古迹、民间记忆、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出处,同上),也有很有必要的。二是在具体活动中落实地方文化教育。为帮助青少年学生深化对地方文化的认识、了解和学习、继承、弘扬,在班级文化活动中,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与地方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也很必要。如“爱家乡、爱美食”——讲讲我吃过的家乡美食(饶阳仇氏金丝杂面、故城县龙凤贡面、武邑扣碗等)、“爱家乡、学舞蹈”——学习表演古老民间舞蹈打花膀、“爱家乡、学唱戏”——学唱河北梆子等。
总之,衡水地方文化资源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将之引入课堂教学中,在为学校教育提供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对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以之为抓手,深入认知中华民族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浓厚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进而构建起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与自豪感、重塑文化心理与弘扬民族文化,是极其有益、极其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