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音”的发展历程

2019-01-12 16:08刘亚非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清音太和曲艺

◎刘亚非

一、清音

全国分布有多个“清音”,在江西和四川等地都有清音的分布。本文所说的清音,是流传于安徽阜阳、太和一带的艺术形式,具有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

据现存史料《清音筝谱》记载,元末明初时,颍州泉河南岸有一僧人曾经在京任官,此人精晓音律。他为官多年,因不满当时官场的黑暗,所以辞官归乡,出家为僧,人称玄坛法师。他精通琴筝演奏,他出家后致力于对佛教文化和音律的研究,渐渐创作了一种独特的曲调。因其吟唱的曲调清雅婉转,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淡雅悠扬的音律逐渐流至民间,被称为“清音”。

二、清音的几个发展阶段

“清音”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宗教的吟唱音乐——坐唱式带故事情节的演唱——仪式中程式化的表演唱——舞台表演艺术(清音戏)——以曲艺为主的形式(太和清音)。

(一)宗教的吟唱音乐

清音由玄坛法师创立,目的要用音乐来教化人心。他广收众徒,整日在寺院研习传唱,所以长期以来,清音一直属于宗教的吟唱音乐,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二)坐唱式带故事情节的演唱

和大多数戏曲剧种一样,清音发展到民间,最早的形式也是坐唱式的演唱。最早演唱“清音”的人多数都出自豪富之家,在房间里或在院中摆放几案,表演者坐在四周,每人各执一乐器,边弹边唱,自我娱乐,乐曲的宗教色彩较浓郁。后来“清音”唱词出现一些喜庆吉样的内容,甚至出现《昭君和番》《赏雪》等小段的文戏。

(三)仪式中程式化的表演唱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喜爱“清音”,渐渐地摆脱了家庭式半封闭式的状态。每逢节庆日或庙会、婚丧喜事等仪式,人们便可时常听到带有角色表演、主题或故事内容的清音。这一时期的表演形式为“清音”演化成戏曲奠定了基础。

(四)舞台表演艺术(清音戏)

这一阶段是“清音”发展最为辉煌的一段,形成了有故事情节、有表演、有行当的完整的戏曲表演形式,成为中国稀有剧种之一,被称为“清音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太和县文化馆致力于清音保护和传承,成立了清音戏业余剧团,对当地清音戏进行搜集和整理,把传统清音戏《追舟》《赏雪》《安安送米》等搬上了舞台。《追舟》是由音乐工作者时仲春、张静波在1958 年整理编排,参加了安徽省首届曲艺表演,经过时任安徽省领导的提议,太和县政府决定成立清音戏剧团,由太和县文教局负责筹建。清音剧团聘请了清音老艺人章雅林、张俊明等进团辅导,招收爱好清音的学员,在1958 年清音戏剧团成立以来,演职人员约50 人。

剧团成立后,朝气蓬勃、阵容整齐。在乐队体制改革、唱腔的创新发展、表演形式等方面,使得清音戏在艺术程式上日趋完善、成熟。随着剧团的不断演排,清音戏的唱腔和剧目也日趋完善和丰富。排演传统剧目同时还创编了一批现代戏。从此,清音从坐唱的曲艺形式演化为戏曲。

(五)以曲艺为主的形式(太和清音)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挽救太和清音,太和县文化馆组织一系列小规模的演出,如重新成立业余清音小组、参加省市的曲艺演出、排演《秋江》《怀念周总理》等新编创作曲目,并在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中录音播放等。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清音从此销声匿迹。直到2006 年,清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才重新被人们关注,名称定为“太和清音”。

纵观清音历史,作为曲艺的形式出现相对较长,完整的戏曲表演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所以太和清音依然作为曲艺艺术形式存在。

近些年,清音曲艺作品大放异彩,《让座》《女儿情》等受邀参加国家级、省级展演,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清音”的时代变化

近些年部分学者在讨论“清音”的定位,到底属于曲艺还是戏曲?个人认为,艺术形式允许有多样性的发展,“太和清音”是传统清音表现形式的恢复和补充;“清音戏”是传统清音表演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两者都是“清音”发展的产物。“清音”演化为戏曲是它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没能延续下去,一定程度上是特定时期的历史原因造成。

本人曾和“太和清音”作曲家高虎谈论过这个问题,他说道:“没有必要去纠结这个问题。虽然清音归属到曲艺,我们同样愿意看到清音的‘百花齐放’。作为老一辈的清音人,我们年事已高,想用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清音不断地发展壮大,为人们熟知和喜爱,并培养一批年轻人,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近些年,我们积极地创作曲艺作品,复排传统的戏曲剧目,新创清音曲调的古诗词歌曲,目的就是扩大清音的影响力。”

确实,“清音”作为一个流传几百年的艺术形式,想要传承,当下更需要普及。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清音”的动人旋律能一直响彻在颍淮儿女的耳旁。

猜你喜欢
清音太和曲艺
《园林清音》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南风清音——南方风景青年油画五周年作品展作品选登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寒溪
新刊《康太和墓志》考释——兼论敦煌文书P.3885中的唐蕃之战
新时代下的文物保护工作暨太和社会文物捐献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