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
在中外绘画视觉形态构成中,笔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一因素主要包括我们中国画的笔法与西洋油画中特有的笔触。从艺术风格的视角去看,中外绘画依循彼此的发展轨道,已经渐渐形成了相对系统的、高度规范化和程式化的语言程式。通过对中外绘画笔法的相互交融进行分析,有利于绘画者更好地对中外笔法中所蕴含的个体画家的时代审美、意趣以及情感进行把握,这对绘画者绘画素养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从表现形式的角度去看,油画中的笔触和中国画中的笔法是中外绘画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外在表征,同时也是作画者对自然进行描绘、对情感进行抒发的直接媒介。从绘画艺术的民族性的视角去看,中国绘画笔法与外国绘画笔法的内涵涉及到了很多深层次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中华民族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意识是以“天人合一”这一哲学观为基础的,这一观点主张“形神合一,以形写神”。在这一观点的作用下,传统中国画的表现系统几乎鲜少能受到特定时间或者空间的限制,介于此,作画者在作画的过程中,多会以目识心记的方式对画面的气韵进行营造。此外,在中国画笔法体系中,书法起着很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正因为此,中国画的笔法体系才得以体现一种细致严密的特性。具体而言之,中国画中的行笔可分为“逆笔”“顺笔”“侧锋”“中锋”等;线描可分为“莼菜描”“高古游丝描”“铁线描”等十八中描法;皴擦可分为“折带皴”“披麻皴”“斧劈皴”等;另外还有笔意、笔势,如“如锥画沙”“如屋漏痕”“力透纸背”等论述,不胜枚举。因此,傅雷曾说:“中国美术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写意,从某种角度去看,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含蓄和内敛。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到,艺术应当衍生于心灵的境界,能够使鉴赏者深刻感知宇宙间的和谐、世界万物的运行、生命的韵律印象。”傅雷先生的这一论断可谓十分精准地概括了中国美术的特点。
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写实油画大多是以自然为境的,在作画过程中,作画者会依据客观事实对特定时间的故事以及真实的视觉空间进行营造。在天人相胜这一哲学观点的作用下,以西方绘画为代表的国外绘画会更加倾向于向外探索,重视描物,即:作画者会站立于一个固定的地方,以由我观物的方式对目之所视的景物进行再现。从表现方式的视角去看,西方油画会依循明暗造型和光色造型的规律,运用色块和笔触等用笔技巧对真实的空间和形象进行塑造,从而达到引人入境的绘画效果。西方油画还特别追求色彩、光线、形体等物质性的真实美感。另外,在长期发展历程中,油画渐渐产生了跺、扫、揉、拍、挫、擦、摆、涂、线、点等笔法,从而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用笔方法体系。简而言之,西方绘画之所以一直以追求真实为最终目标,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普遍具有改造自然和探索世界的民族性和世界观。
从艺术的表现和传达与绘画创作过程的思路去看,笔法和笔触虽然分属中外,但却有共通的地方。简而言之,中外绘画笔法在构思的酝酿以及连接绘画的媒介与直觉、客体与主体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沟通作用。
在中外文化融合和交流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局部借鉴和互相补充,中外绘画笔法和笔触的界限也不再那么分明。一方面,国人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西方绘画体系的研究,并将西方绘画体系视为推动民族绘画变革的异质元素;另一方面,在中国油画的发展早期,便已经定下了“洋为中用”这一理念,介于此,中国油画在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都在以“民族化”为核心对西洋油画进行着改造和融合。在此期间,中国传统绘画精神渐渐与油画的研习融合在了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西方油画和中国画笔意的互相通融。
总的来说,中外绘画笔法体系有着逻辑极为严密的语言结构,不仅可以带给鉴赏者“心与眼”的心灵体验和视觉描述,同时还能引领鉴赏者超越图像本体,继而深入审视和思考自身文化规则的融通性和可变性。现阶段,以理解和认识中外绘画特质为基础,兼顾当代知识语境和前人既定研究方法的互动,探索中外绘画笔法的相互交融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