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慢性病的关键,不是治疗,而在管理。与其每天寻找身体疾病的信号,倒不如“忙碌”起来去干一件有意义的事。
在大街上,总能看到戴着红袖章当志愿者的老人、居民楼里的门卫老人,大多是六七十岁以上的,却还精神抖擞地“忙碌”,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另一种“养生”。
养生,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其中最重要的是“顺应自然”,应顺乎自然界的自然气候和环境变化以护养调摄:精神上做到心神宁静,少私寡欲,无恚嗔之心;饮食上应知饥而食,食不过饱,科学饮食。孙思邈曰:“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其实“忙碌”,也可以是一种养生。
当然这里所说的“忙碌”,不是“穷忙”“瞎忙”“透支”,而是有目标、有梦想的“忙碌”,是自觉、自顾、力所能及、智所能达的“忙碌”,是科学养生、文化养生、兴趣养生、活动养生甚至工作养生的“忙碌”。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总认为老年人就是头发花白、弯腰弓背、拄着拐杖的苍老形象,他们总是颤颤巍巍,行动也不方便,还总需要别人来照顾。这样的状态就应该好好休息,好好放松,怎么还能“忙碌”呢?可是事实上,大多数65岁到70岁的老年人并不是这样,甚至很多90多岁的老年人还能坚持9点上班,精神抖擞地主持会议。相反,有的老年人一旦退休,忽然一下子闲了下来,心里空荡荡的,感到无所适从,精神变得萎靡不振,随之开始出现健康问题了。
控制慢性病的关键,不是治疗,而在管理。与其每天寻找身体疾病的信号,倒不如“忙碌”起来去干一件有意义的事。人就像一个机器,总有老化的时候,但是如果不断地学习、工作,并享受生活,那么老化程度不是加快耗损,而是会延缓衰老。与其躺在病床上担忧,不如在“忙碌”中把年迈的身体给忘了。
身体健康者可以参与社会管理、参与人才培养、维护社区环境、打理小家内务、调理邻里纠纷等;有学识的人可以著书立说、谱曲编舞,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传递给下一代;另外,还可以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跨越隔代数字鸿沟,做一个快乐的网民。
总之,无论身体状况如何,老年人都不要在家中无所事事,等着、看着“夕阳”落“山”,而要让身体尽量“忙碌”起来,思想尽量“忙碌”起来,内心逐步丰富起来,从而由“夕阳红”到“夕阳乐”,踏出一条正确的养生之路。以“忙碌”养生,完全可以成为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