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总览世界大势,着眼构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倡议旨在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六年来,“一带一路”逐步从理念到行动,从中国实践到国际共识,从最初的64个国家发展成为得到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的国际性工程。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不少国家交通建设实现了“零突破”,不少贫困地区的人民迎来发展良机, “一带一路”给世界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好。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虽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 与之相适应,“一带一路”建设也正从最初的战略“大写意”转向精谨细腻的“工笔画”。聚焦重点、深耕细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成为下一阶段的基本要求。
今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旗帜鲜明地将“高质量共建”写入联合公报。随着过去六年立柱架梁的总体布局基本完成,“一带一路”建设已迈入新阶段,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新时代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深入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号召,中国工程建设企业主动作为,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在新一轮的发展大局中,放眼全球布局海外市场,拓展“带”的空间,挺进“路”的纵深,为沿线国家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1-6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636.4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60.1%。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89个,比去年同期增加33个,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3.8%,有效改善了东道国基础设施条件。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工程建设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多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些来自所在国政治和地缘政治风险、市场财务风险和行业标准差异,及国际化经营能力、人才保障、同行竞争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共建“一带一路”不是一时权宜之计,而是一项百年工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选择。站在新起点,我们应正视困难,坚定信念,务实前行,以绘制“工笔画”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和繁荣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