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佳
《雾在哪里》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科普童话。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课文文体特点鲜明,低段特征明显。
统编教材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关注思维”,对学生思维的训练第一次上升到一个高度。教师在教学时,要试着从教材中拿出一个样例,找准“意趣”,落实语用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雾在哪里》这篇课文的样例该如何选择呢?细细研读教材,不难发现,课文善用“我要把……”和“无论……还是……都……”这个句式来表现大雾笼罩下的景象。确定了样例后,教学就可以分步实施了。
1.通过图片观察、演示比较等方法,随文识字“雾、岸、屋、躲、淘、顽”,会写“岸、屋”2个字。
2.朗读课文,想象雾淘气、顽皮的样子,读出雾说话时的语气。
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仿照课文例句“我要把……”和“无论……还是……都……”说说雾孩子还会把谁藏起来。
重点是引领学生朗读、品味、想象、仿说,感悟雾的淘气,感受童话故事的有趣。难点是发挥想象,仿照例子说一说,积累句式。
1.小朋友,来看一张名片,知道她是谁吗?(水)
2.水娃娃是个大魔术师,我们这学期学过的一篇课文专门介绍了她。对了,这篇课文就是——《我是什么》。
3.水娃娃还会变其他的魔术,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水娃娃变变变,她变出了一位神秘的朋友——雾。(板书)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雾和水娃娃形影不离,所以“雾”是“雨字头”。像这样的字还有……(霞、雪、雹、雷、霜)
4.播放“雾”的自我介绍,让学生对雾有初步的认识。
5.今天,雾孩子也要来给我们变魔术,他给我们变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叫——雾在哪里(把课题补充完整)。
请学生齐读,指导他们读出疑问的语气。
(设计意图:童话以儿童为阅读对象,运用想象的手法讲述贴近孩子生活的故事,使孩子在故事中获得智慧与审美体验。《雾在哪里》就是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教学时,教师本着回归“儿童本位”之心,从“童话”这一文体入手,尊崇“童真”。因此,在上课伊始,教师就从《我是什么》这篇科学小品文入手,引出会变魔术的孩子——雾。学生在“猜、听、想”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走进童话,为之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1.故事比较长,同桌两人可以合作读,你读一段,我读一段,并学着做到三个“会”:会表扬、会帮助、会道谢。
2.故事的主角是雾,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介绍他?(出示文中第一句话)
认识生字:淘(换一换)、顽(加一加)。读好这句话。
过渡:小朋友想不想变魔术?让我们把这句重要的话变一变,它跑到有趣的绘本里去了,多神奇啊!再读。
3.又淘气又顽皮的雾都到了哪里?
出示绘本,请学生结合图文说一说。
(1)他先飞到了——(海上)接着来到哪里?(岸边)
除了“岸边”,课文中还有一个词里也藏了“岸”——“海岸”。(请学生在图上指出“海岸”的位置)海边高起的陆地叫——海岸,那湖边高起的陆地就叫——湖岸,河边高起的陆地就叫——河岸。
“岸”还是我们要写的生字。(指导书写)
(2)雾孩子还到了哪里?(城市)
认识“躲”:加一加,做动作。
课文中有个字和“躲”相近(藏)。“躲”和“藏”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3)雾最后怎么了?(消失了)
“消”的意思是“失”,“消失”和“躲藏”一样,也是由近义词组成的。
4.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雾孩子都到了哪里。(指导用上“先……再……然后……最后……”把过程说清楚)
四个句子就像小脚印,串起了整个故事。请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得。本环节中,教师让雾孩子变起了魔术,把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变到绘本里,不仅梳理了课文的脉络,还吸引学生把长长的故事读下去。此外,随文识字,运用多种识字方法,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1.刚才,我们大致了解了雾孩子行走的路线,他这么淘气,都想把谁藏起来呀?(根据学生的回答,聚焦三个句子)
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
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
2.你有什么发现?(都有“我要把”和“藏起来”)
3.“我要把”让你感受到什么?(淘气、顽皮)这三个字就像雾孩子的口头禅一样,但藏在里面的心情可不一样。
引读(出示绘本,图文结合):雾孩子一开始想把大海藏起来,读——“我要把大海藏起来。”没想到,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他高兴极了,于是接着藏,读——“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雾孩子越玩越带劲,他说,读——“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读,感受到雾孩子越玩越高兴,越藏越带劲。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雾孩子,你要把谁藏起来?
我要把大树藏起来。
呀!大树不见了。
雾孩子,你要把谁藏起来?
我要把小花藏起来。
哟!小花不见了。
4.让我们也跟着雾孩子动一动。(配乐,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做课中操)
雾孩子还会把谁藏起来?用上“我要把……”说一说,可以说一个,也可以说几个,能干的孩子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5.课文是怎么写雾孩子藏起来的东西的?(指名说)出示三句话。
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引导学生学着第一、二句的样子,将第三句话也用这个句式说一说。
6.其实,第三句是被编教科书的老师改动过的。在原来的故事里,雾孩子在行人和小黑猫后面,还藏了东西。老师这里有三种答案,请大家想一想,雾孩子藏的是哪一种?为什么?
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_______,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1)黑猫的黑尾 (2)公园和学校
(3)公交站和汽车
引导学生选择黑猫的黑尾。因为这里蕴藏着从大到小、由静到动的思维过程。
7.雾孩子接下来要藏什么?奇怪,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藏起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异同)
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
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
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
在“现在”的后面加个逗号,能使语气稍稍上扬,看来雾孩子真的没有主意了。这逗号就像一个藏起来的表情包。(指导学生看表情读句子)
8.雾孩子想啊想,终于想出了好主意,读——“我要把自己藏起来。”(指导学生读出兴奋、激动)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课文的语言形式很有特点,用“我要把……”和“无论……还是……都……”来表现雾的淘气和大雾笼罩下的景象。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一语言现象,从样例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异同,练习说话,落实语用,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1.配上音乐,回顾整个故事。
2.用小水滴的方式巩固识字。
3.比较书写:岸、屋。教师范写,指导书空。学生写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