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静
(芦溪县上埠镇中学,江西 萍乡 337200)
语文学科向来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平台和途径,语文学科中有很多德育的资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也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另外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语文教师也要认识到很多学生逆反心理比较重,因为他们所处的青春期阶段导致他们在身体和心理上有了巨大的变化,正是因为这样显著的变化,让学生在看待问题方面也容易走向一些偏激的方向。要有效地开展思想德育活动,教师要注意采用科学渗透的方式,避免简单的灌输,在教师一步步地引导之下,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道德观念来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让学生内心认同,行为上遵从,这样才是真正有效的德育。
在初中阶段,语文学习可以面向学生自然渗透德育活动,而德育的内容首先需要明确,这样教师才能更加清晰地将此项工作融入教学之中。另外把德育的内容与具体的学科教育融合在一起,教师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一步步地给学生带去更加全方位的有效的德育氛围和教育教学活动。
道德本身反映出了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反映出对人对事的基本态度,而态度与情感的体验相连。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将情感教育的内容融入进来,情感可以说是我们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的结合点,尤其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情感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纽带。一般来说,学生有了爱国的情怀,自然在遇到一些情境的时候,会产生或是积极或是消极的情感体验。而这本身也与他们内在对于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态度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在语文教材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爱国主义的教育素材,在这样的文章学习中,学生可以从精神上受到感染,在思想上得到升华,提高民族自信和自豪感。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歌曲,让学生的情绪得到渲染。有机会带着带着学生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效培育爱国主义积极情感。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爱亲人、重友情。教材中不缺乏热情洋溢的材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另外也要非常自然地培养学生对于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态度。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可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相对却越来越贫乏,所以,作为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给学生带去热情的感染,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本真的美好,让他们主动地去拥抱大自然,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做一名心中有爱、不会伤害的好学生。
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我们的语文教材也具有非常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富有价值观引领性的教育活动。传统美德教育一方面包括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很多优良传统被人们所抛弃。另一方面,包括修身养性的教育。要让学生从自我做起,学会宽容,和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还有道德伦理的教育。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很多诗歌当中可以有所体会。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看起来好像跟传统的没有关系,实际上这些教育内容之间都有交叉。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情感不断地受到自身价值观体系的调节和影响。他们也容易受到一些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试着去分辨多元价值观当中哪些是值得学习和尊重,哪些是应该坚决远离和摒弃的。在初中的学习中,以及在相关内容的主题中教师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向学生提问,促进他们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原来的观点,如此才能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提高他们的理性程度,降低他们受到极端错误思想影响的概率。
德育是自然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充分地把握一个民族的特色,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渗透。从有的学科特点出发,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是一个读者和作者心灵上交流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德育渗透进去。语言文字本身就承载着思想价值观的内涵,学生的情感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得以激发,所以,德育是自然生成的,不能是干瘪的语言灌输。
在我们所学习的很多文章之中,可以发现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方面经常比较含蓄,而这样含蓄的表现,也承载着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德育就要认识到德育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情感入手加以渲染激发的过程,情感富有感染力,让学生也能意识到自己的态度内容到底是什么。如本人在教学《最后一次讲演》时,先用以下这段话导入,“生命是珍贵的,它属于人只有一次。为此,有的人卑躬屈膝,苟延残喘;而有的人,面对刽子手的狞笑、特务的枪口,勇敢进击,拍案而起,发表了义正词严、气壮山河的演讲,让我们来学习这篇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千古奇文吧!”接下来介绍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学生在听着老师介绍这些背景的过程中,情不自禁感受到了当时的情境氛围,学生内心产生很多的触动,甚至非常激动。所以教师正是从情感的角度给学生以渲染和引导,让学生内在的爱国主义情怀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通过比较的方法,学生也能够在课文学习中得到很多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启发,提高道德水平。在比较教学中,教师经常可以采用的有课文之类的比较,也有不同课文之间的比较,还有课内与课外的比较,如把《谈骨气》中的中华民族的骨气与中学生时下流行的“哥们义气”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形成独立的道德评判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样德育的效果就会保持更加持久,让学生在社会中更加富有理性地面对更多的道德抉择。
在传统的德育中,教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但是对于为什么应该这样讲得却不多。作为老师,应当经常在课堂中提出一些道德的两难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思辨能力,还可以在交流当中吸取别人思想中的闪光点,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是非观和道德观念。例如,在讲述《放弃射门》这一课时,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福勒这么做是否值得。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的道德现象,教师在围绕着某个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就可以设置一些辩题,将现实社会当中广受争议的道德现象引入到课堂中来,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内心有所触动,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面对这样的现象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如何做好自我约束。
要将德育有效开展,教师也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道德实践活动,只有体验到优良的道德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学生才可能从内在的动力方面增强道德的践行力度。所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效果显现。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道德学习积极性。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一些课本的素材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等,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学习中。教师本身也要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榜样,给学生更多积极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让整个语文课堂成为自然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给学生的人生增加更多的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