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摘 要:“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大创举,在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其文体特点,与学生对准音调,采取诗文对照、移情体验、涵泳品味,适时拓展,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打通与作者、编者之间的“情”脉,从而奏响“文包诗”独有的旋律。
关键词:文包诗;诗文对照;移情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3-010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3.064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文体,将经典的诗作融合于一个鲜活的故事中,将诗作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等用现代文的方式予以呈现,可谓一大创举。一篇篇经典诗作与一个个饶有情趣的故事相得益彰,诗境凸显,诗情激荡。
一、诗文对照,化难为易,触发“情”弦
“文包诗”,“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文体的主要目的在于,借助文本语言为理解诗句伸出一根拐杖,为感受古诗的意境铺好基石,为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搭好阶梯。从学生认知来看,一篇古诗词要想体悟情感,必须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情感体验。以《咏华山》一文教学为例:
师:这首诗共两句话,你能自己读懂吗?同学们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相信你一定能自己读懂。
学生自由读。
师:读懂了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是——
生:只有天在上它上面,没有其他山与它一样齐平。
师:“举头”就是——
生:抬头。
师:“回首”就是——
生:回头。
师:“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就是——
生:抬头看,红日是那么近,回头看,白云是那么低。
师:你们真聪明,联系上面的课文自己就能读懂这首读。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一样赞美了华山的高大,因此这篇课文是——
生:咏华山。
师: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想象自己就是小寇准来把华山的高、美读出来,自己先多练习几遍。
在这一片段教学中,“文包诗”的优势得以彰显,虽为一年级的孩子,虽未过多接触过古诗,在学习过程中,由文入手,充分发挥文为诗服务的作用,学生读好文,读懂文后,再突破诗句的难点,从而对现代文和古诗文的感知产生碰撞,无需教师逐字讲解,无需借助工具书,便能化难为易,水到渠成,对华山之高的赞叹与赞美油然而生,触动了学生心中“情”弦。
二、角色置换,移情体验,拨动“情”弦
由于流传千古的古诗词离我们的生活较为遥远,再加上现代文和古诗文表达上差异明显,学生对于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景往往难以真正理解到位,理解透彻。因此,“文包诗”才应运而生。尽管古今表达方式存在差异,但情感是共通的,可以穿越时空,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借助现代文的描述,为学生创设情景,进行移情体验。
1.唤起情感体验。《母亲的恩情》一文以讲故事的方式,很自然地引出《游子吟》这首诗,质朴无华的话语,简单动人的情节流露出母爱的光辉,拨动着每个人心中最为柔软的那根被称为“母爱”的情弦。教学中我这样引导:
师:母亲的慈爱,不就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
生1:当我生病发烧时,妈妈非常着急,不停地给我换毛巾放在我额头上,一晚上都不睡觉。
生2:每次过马路,妈妈总是牵着我的手,生怕我被车撞了。
师:每一个妈妈都深深爱着我们,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由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2.角色置换体验。“文包诗”类型的課文简洁明了地介绍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有助于学生自主读懂,但也有人认为课文有可能将学生想象的空间囿于文本之中,限制了学生思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捕捉文本的空白点,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时空之中,疏通情感链接,感受诗人那悠远细腻的情感。以下是我在教学《李广射虎》一文时的片段:
师:李广将军射箭入石这一幕让在场的将士们都惊住了。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看到了这一幕,会说对李将军说些什么呢?
生1:李广将军,您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啊!您可真是力大无穷。
生2:李广将军,我对您真是太佩服了,您的箭法真是太高明了。
师:说得真好。诗句中一个精妙的“没”字,更让我们读出了一个力大无穷、神勇无比的李广,大家想象画面,一起诵读这首诗。
无论是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还是角色置换体会诗中描述的情景,都是借助现代文进行移情体验,巧妙地进入古诗所表达的意境,拨动“情”弦,让课堂被浓浓的情意所包围,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
三、重敲诗眼,涵咏文字,叩击“情”弦
“文包诗”的课文,文本的产生是为了古诗的解读,所以诗是文章的灵魂。而古诗词中,往往有一个使诗词传神、灵动、富有生命的关键词,这就是诗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聚焦诗眼,重点敲击,细斟慢品,从而与诗词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拓展积累,余音绕梁,“情”有独钟
古诗都蕴涵着浓浓的情感,“文包诗”这一形式更将诗中的情感细腻地铺陈开来。如何将诗中的这份“情”久久地留在学生心中,我认为可以依托文本进行拓展,在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拓展作者的其他古诗词。很多诗人的作品都有其风格深深的烙印,有的关乎写作手法,有的关乎人生经历等。如学习《李广射虎》后,拓展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其他五首,引导学生积累诵读,感受更多的英雄形象。
2.拓展同一主题的古诗词。古诗词中蕴涵的题材多样,情感丰富,包括送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言志诗等。如《黄鹤楼送别》这首送别诗赏景藏别情,举杯话别情,展现了诉不尽的思念之美。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都留下了送别诗,可重点推介几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反复诵读可知其中意,可悟其中情。
“文包诗”这种特殊的文体,使得诗歌的意境更为悠远,学生想象的空间更加广阔,情感体验更加细腻真切。
参考文献:
[1] 冯丽媛.诗文互照解诗悟情——“文包诗”课文教学初探[J].教师,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