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琼 德庆多吉
(1.西藏藏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2.西藏藏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西藏 拉萨 850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中比较复杂的一种综合征,主要是由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和心室因长期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从而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无法得到正常维持的一种疾病,并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健康疾病问题[1]。而近些年临床研究发现,吸气肌力量下降和运动耐力降低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之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呼吸指导训练,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加快健康恢复[2]。为此我院将快吸慢呼训练应用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内科常规治疗中,并对训练治疗效果展开了相关临床资料调查,现研究报告如下。
抽选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临床调查研究资料,采用数字随机分组将患者划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46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区间为50-76岁,平均年龄为62±1.2岁,患者接受心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快吸慢呼训练。对照组患者46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区间为52-78岁,平均年龄为66±1.4岁,患者单纯接受心内科常规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1 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心内科常规治疗,即患者住院期间,治疗人员按需给药,按医嘱为患者用药,同时密切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对心功能Ⅱ级的患者要适当的进行体力活动限制,同时要为患者增加午睡时间。而心功能Ⅲ级的患者,则应该以卧床休息为主,但要鼓励支持患者自理生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整个恢复期间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治疗人员要为患者控制运动强度,避免出现气促、心悸、胸闷等问题。在患者出院前要为患者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同时出院后每周需为患者进行一次随访。
1.2.2 观察组。46例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心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快吸慢呼训练。快吸慢呼训练方法:经鼻快速深吸气,至不能再次吸时,维持3s左右的时间,放松缓缓呼气,一般情况下,吸气时间为0.8-1.0s,而呼气时间为3-4s;训练强度:每分钟训练6次,每次训练时间约为10min;频率及周期,患者每天训练三次,即早、中、晚各一次,同时训练的时间皆为饭后1-2h[1];训练注意事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进行快吸慢呼训练时,治疗人员需使用Borg自我感知运动强度评估表,对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进行评估,呼吸困难评分≤2分者,可按需进行吸氧,而呼吸困难评分≥3分者,训练中则可适时休息,然后在进行训练。整个训练过程中,对患者的体位并没有限制要求,一般情况兄下,初始训练时,治疗人员要陪同在旁,指导患者完成10次以上的吸气动作,同时要保障患者的吸气在1s中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指导患者家属使用秒表记录,从而日后协助患者更好的完成快吸慢呼训练;出院依从性控制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还需不断坚持进行快吸慢呼训练,为此保障患者训练的依从性和延续性,我院为每一位患者制定了专业的家庭指导治疗人员,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按照出院1-2周随访每3d随访一次,3-6周每周随访一次,7-12周每两周随访一次的频率展开随访。在随访过程中,治疗人员要与患者约定固定的时间,如下午16∶00-17∶00,在随访中要耐心的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并依照我院专门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出院患者呼吸记录表》,将患者是否按时进行快吸慢呼训练、训练中是否出现不适症状等一一进行填写记录,从而更好的对患者进行监督指导。
本次临床研究中主要观察指标为:6min步行距离;平静状态下心率;肺部相关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出气量(FEV1)、最大自主分钟通气量(MVV)。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min步行距离比较(±s,m)
表1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min步行距离比较(±s,m)
组别 例数(n) 治疗前 治疗一个月后 治疗三个月后观察组 46 368.54±97.89 396.23±103.51 420.43±121.52对照组 46 370.13±90.82 380.23±98.72 385.11±94.22 t值 5.2541 P值 0.01
表2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平静状态下心率比较(±s,次)
表2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平静状态下心率比较(±s,次)
组别 例数(n) 治疗前 治疗一个月后 治疗三个月后观察组 46 78.78±15.02 68.13±7.23 64.91±6.53对照组 46 79.66±14.82 73.82±9.46 73.11±8.75 t值 5.2133 P值 0.01
表3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肺部相关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肺部相关功能指标比较(±s)
用力肺活量(%) 第一秒用力呼出气量(%) 最大自主分钟通气量(L/min)观察组 对照组 观察组 对照组 观察组 对照组治疗前 2.33±0.58 2.34±0.62 2.04±0.49 2.01±0.53 70.43±26.61 70.24±25.59治疗一个月后 2.78±0.83 2.43±0.71 2.34±0.85 2.09±0.67 79.48±27.57 71.82±26.92治疗三个月后 2.85±0.74 2.39±0.84 2.38±0.78 0.09±0.71 84.15±23.92 7094±24.11 t值 5.2265 5.1441 5.3321 P值 0.01 0.02 0.01组别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为CHF,可分为左侧心衰、右侧心衰、全心衰竭三种,是各种心脏结构、心脏功能异常损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所引发的一种复杂性临床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近些年临床研究发现,有30%~50%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吸气肌无力现象,吸气肌力量下降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为此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呼吸指导训练,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加快健康恢复[3]。而以往临床之中的呼吸训练方法,多侧重于呼气肌或者呼气过程的训练,常见的训练方法有腹式呼吸训练或者缩唇呼吸训练,但是这些训练方法只能间接性的改善患者呼气功能,因此训练效果并不理想[4]。而快吸慢呼训练是近些年临床之中提出的一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呼吸训练方法,此种训练方法以呼吸生理为导向,通过快速短暂的经鼻深吸气,从而使患者的膈肌、肋间外肌、胸锁乳头肌得到训练,这可以更好的提升患者的肺泡通气量,并使患者肺部的顺应性得到改善,因此往往可以实现更好的呼吸训练效果[5]。为了能够进一步的验证快吸慢呼康复训练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的改善作用,我院转变针对于此展开一次临床资料调查。
在本次临床调查研究中,我院抽选了9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诊断标准,确诊为CHF患者,同时排除了合并其他严重急、慢性躯体疾病的患者,并经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确定参选患为CHFⅡ-Ⅲ级患者,患者言语功能正常,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为患者进行快吸慢呼训练,我院还专门成立了专项小组,小组内成员由工作经验三年以上的心内科护士、心内科主治医生和康复训练师组成,通过患者治疗前、治疗一个月后、治疗三个月后的6min步行距离、平静状态下心率、肺部相关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出气量、最大自主分钟通气量)指标观察,从而对患者的运动耐力情况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效果如下。
第一,患者6min步行距离,测量患者尽可能快速行走时,6min内行走的最远距离,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为患者选择一条较为安静、平坦的道路,同时在道路中放置几把椅子,以备患者休息时使用,并且在测量的过程中,硝酸甘油等药物,以备不时之需,若是患者出现头晕气促等不良症状,要及时进行休息。通过上述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在治疗前,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并无明显差异,分别为368.54±97.89m、370.13±90.82m,而在经不同治疗三个月后,观察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为420.43±121.52m,对照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为385.11±94.22。6min步行距离代表了患者的运动耐力,以往由于CHF患者心输出量比较少,骨骼肌血流灌注不足,因此无氧代谢增加,而无氧代谢减少,而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快吸慢呼训练可以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四肢血流增加,骨骼肌得到有效的灌注,因此6min步行距离更远,运动耐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第二,平静状态下心率,平静状态下心率即静息心率,指患者平卧休息状态下心脏每分钟的跳动次数,而通过上述调查数据可以发现,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入院时的静息心率分别为78.78±15.02次、79.66±14.82次,而经三个月后治疗,观察组患者静息心率为64.91±6.53次、对照组患者静息心率为73.11±8.75次。这样的调查结果表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快吸慢呼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降低骨骼肌交感神经兴奋,同时还可以保证患者心脏迷走神经与骨骼肌交感神经之间的协调性,这是观察组患者心率逐渐降低的重要原因[6]。而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心率降低可以使患者的心脏舒张期得到有效的延长,同时使回血心量和心输出量得到增加,这不但可以帮助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得到改善,还可以缓解液体潴留,从这一角度分析,快吸慢呼训练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第三,肺部相关功能指标,即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出气量(FEV1)、最大自主分钟通气量(MVV),调查研究过程中,我院使用日本捷特斯公司生产的HI-101便携式肺功能仪器为患者进行测量,通过上述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在观察组患者入院时,FVC为2.33±0.58、FEV1为2.04±0.49、MVV为70.43±26.61,而对照组患者是入院时FVC为2.34±0.62、FEV1为2.01±0.53、MVV为70.24±25.59,而经三个月的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虽然均有所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改善更为明显,这样的调查结果表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快吸慢呼训练后,吸气肌肌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肺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而这对患者的健康恢复也是有一定好处的,体现出了快吸慢呼训练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对身心健康损害十分严重的疾病,而吸气肌力量下降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时,除使用药物外,必要的呼吸训练也是十分必要的,而通过本次临床调查研究证实,快吸慢呼训练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提升患者的健康恢复效果,特别是对于缺乏心血管内科专科医生基层医院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值得将快吸慢呼训练推广到心内科治疗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