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务工经历对农业流动人口家乡情结的影响研究*

2019-01-11 05:43杨肖丽
农业经济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家乡话情结流动人口

◎张 睿 杨肖丽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迁入城市,他们在城市的去留则决定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然而,对于农业流动人口来说,城市毕竟不是他们成长之地,村庄才是家乡,他们对于家乡的感情来自于最初的人生体验,而对于城市的认知则来自于进城务工之后的经历,所有经历中与务工相关的经历是最多,也最深刻。城市如果以冷漠或排斥的状态对待农业流动人口,则他们很难将城市作为未来的留居之地,对家乡的感情可能因城市的吸引力不足而变强,反之,城市务工经历若很好,则有可能淡化他们的家乡情结。现实来看,农业流动人口在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无法平等地享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和城市现代文明,成为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两栖人”。他们的家乡情结是否因为城市务工经历变得更强或更弱了,有待于进行数据验证。因此本文采用经验实证的方式探讨农业流动人口的城市务工经历对农业流动人口家乡情结的影响,并将城市务工经历分解为职业类型、流动时间、流动范围、月收入等维度,研究它们对其家乡情结的影响,并为推动农业流动人口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一)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国家卫计委组织的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部分。此次调查主要采取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方法进行抽样。样本总量为15999个,分布于全国8个省市。调查对象包括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指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以上,非本区(县、市)户口的15-59周岁流入人口。户籍人口指拥有本区(县、市)户口的15-59周岁的人口。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和家庭信息、就业、社会融合、心理健康状况等。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农业流动人口,因此剔除了其他户口性质的样本,剩余样本为13656个。在删除了相关变量的缺失值样本后,样本量为12620个。其中男性占比达到一半以上;已婚者占比为73.06%;从受教育程度来看,以初中为主,其次为高中;且多为低端职业和受雇。从农业流动人口流动范围来看,跨省流动的占比达到50%以上;本次流动时间在3年以上的占比为50.70%。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农业流动人口的家乡情结,通过以下4个题项得到,分别为“是否同意遵守家乡的风俗对我来说比较重要”、“是否同意按照家乡的习惯办事对我来说比较重要”、“是否同意我的孩子应该学会说家乡话”、“是否同意保持家乡的生活方式对我来说比较重要”。将上述4个题项的回答由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赋值为1-5分,并将4个题项的得分进行加总,得到每一个样本家乡情结的总分值,分值越高说明家乡情结越重。

2.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农业流动人口的城市务工经历,通过以下几项表达得到,分别为“本次流动范围”“本次流动时间”“您现在的主要职业”“您现在的就业身份”“您个人上个月(或上次就业)收入是多少?”“您第一次离开户籍地(县级)是什么时候?”。其中流动范围是指跨省流动还是省内流动,职业类型参照张鹏等(2014)的方法,将流动人口的职业分为两大类,高端职业和低端职业,就业身份分为自雇与受雇两个身份。

3.控制变量。根据已有的文献研究和调查经验,选取的控制变量主要为农业流动人口的个人特征及省份变量。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其中未婚包括未婚、离婚及丧偶,已婚包括初婚及再婚,还有民族、自评健康。

三、城市务工经历对农业流动人口家乡情结的实证分析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由于因变量分别为连续变量、有序五分类变量及二分类变量,因此分别采用OLS、Ologit、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城市务工经历对家乡情结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1所示。

表1 农业流动人口家乡情结的回归结果

模型一是农业流动人口家乡情结总体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他们的城市务工经历中本次流动时间与家乡情结显著负相关,说明相比于短时间流动,本次流动时间越长,他们的家乡情结变淡。可能的原因是短时间流动时,农业流动人口不能更好的融入流入地,对家乡的情结更重一些。流动时间越长,生活习惯、思维模式就越来越接近流入地的方式,家乡情结较淡。农业流动人口的职业类型也会对其家乡情结产生显著影响。与高端职业相比,从事低端职业的农业流动人口的家乡情结较重。农业流动人口的个体特征等控制变量也会对其家乡情结产生影响。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农业流动人口家乡情结越浓。与自评健康较差的农业流动人口相比,自评健康较好的农业流动人口家乡情结越重一些。相比于汉族的农业流动人口,少数民族的农业流动人口的家乡情结更重。

模型二——模型五分别考察城市务工对家乡情结的4个题项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时间显著负向影响“按照家乡习惯办事”、“孩子学家乡话”、“保持家乡生活方式”。表明随着流动时间延长,农业流动人口按照家乡习惯办事,让孩子学会家乡话及保持家乡生活方式的想法越淡。总外出务工时间仅对农业流动人口遵守家乡风俗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与一般认知不符,可能是由于农业流动人口中总外出务工时间很长的那群人是老一代打工者,他们与新生代有很大不同,看重经济收入,能长期从事艰苦工作,他们对家乡风俗的坚守要强于新生代。农业流动人口的职业类型会对“遵守家乡风俗”、“按照家乡习惯办事”以及“孩子学家乡话”产生显著影响,从事低端职业的流动人口越会对这三个想法产生认同感。而农业流动人口的就业身份仅会对“保持家乡生活方式”这一想法产生负向影响,与自雇相比,受雇者对这一想法的认同度较低。农业流动人口的月收入仅会对“孩子学家乡话产生显著正相关影响。控制变量中,受教育程度、自评健康、民族对这四个题项都产生影响,其中受教育程度与这四个想法均为显著负相关,而自评健康与民族均对四个题项成显著正相关。性别仅对“孩子学说家乡话”与“保持家乡生活方式”显著负相关,表明女性的想法更重一些。年龄仅对“保持家乡生活方式”产生影响,且存在拐点。而婚姻状况会对“按照家乡习惯办事”、“保持家乡生活方式”产生正相关影响。

模型六通过“认同自己是否为老家人”这一题项考察农业流动人口的家乡情结。结果表明与前五个模型一致,本次流动时间显著负向影响认同感,即流动时间越长,越不认为自己为老家人。总外出务工时间与认同自己为老家人的想法显著负相关,即外出务工时间越长,越不认同自己为老家人。职业类型也会对其产生影响,从事低端职业的农业流动人口越认同自己为老家人,而非本地人。控制变量中,受教育程度越低,越认为自己是老家人。与其他家乡情结的回归结果不同的是,越不健康的农业流动人口越认同自己为老家人。汉族的老家人认同感较淡。

四、结论及讨论

本研究从多个维度构建农业流动人口的家乡情结,考察其外出务工经历对家乡情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相关变量情况下,城市务工经历的不同维度对家乡情结有不同影响。总体而言,流动时间较短、从事低端职业的农业流动人口其家乡情结更浓厚。就分项回归的家乡情结来看,总外出务工时间对“遵守家乡风俗”有显著影响,而与认同自己为老家人呈显著负相关。就业身份仅对保持家乡生活方式这一想法产生显著影响。月收入仅对农业流动人口认同孩子学会家乡话有显著影响。而流动范围则对其家乡情结未产生显著性影响。

较为浓厚的家乡情结可能会影响城镇化进程,家乡情结不仅是外出务工的流动人口对其家乡的眷恋,也是他们对过去的传统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留恋,更可能是他们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或难融入的情感表达。在物质条件达到了一定水平后,保留城镇所带来的便捷、高效与进步的同时,也能把中国农村曾经拥有的熟人社会的人情味、风俗习惯、语言多样化保持下去,让城镇也变得更有人情味,更多样化,使得未来的市民化不再以舍弃家乡情结为条件,这将会使得更多农业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城镇,从而促进中国的城镇化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家乡话情结流动人口
近七成受访者认为年轻人有必要学家乡话
近七成受访者认为年轻人有必要学家乡话
家乡话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父亲的家乡话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