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乡市湘东区排上中心校 贾文高
对联,文人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对创作对联的作者都有较高的要求,不但要概括力强还要有很强的驾驭文字的功底。更因为其具有趣味性,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引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又是一位对联爱好者,笔者常常在课堂上即兴引用对联。笔者认为,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略,合理地运用,其所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督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最佳动力。
例如,在学生学完二年级《山居秋暝》后,笔者指导学生根据《山居秋暝》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的诗句中上句写出下句,组成对偶句。如上句为“明月松间照”,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写出了“新雨空山飘”“青莲池上摇”“轻舟水中游”等佳作。
在教学完杜甫的《绝句》后,笔者又让学生根据诗句上句的特点,结合自己平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组成对偶句。上句为“两个黄鹂鸣翠柳”,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对出了“一排青蛙跳青池”“一列灰雁飞蓝天”“一队红船游黄河”,等等,既开发了思维,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记得在学期将要结束时,学生问笔者:“贾老师,我们现在有点担心,到时候我们的成绩报告册上面的评语你会怎样写,请高抬贵手,让我们过一个开心年吧!”笔者笑着说:“老师这里有两副对联,你们对出来了就可以获得好的评价,第一句‘铅华洗净娇柔面’,下联是‘____笔____成________文’;第二句是‘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下联是‘________气____,________吐____丈________’。”学生们一听,马上兴趣盎然,因为下联中已经给出了提示,于是第二天,大家争先恐后地向笔者展示自己的作品,有几个学生给出了答案:“妙笔生成景秀文”“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笔者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他们非常高兴!此后,笔者经常在合适的时候考学生一些对联,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放松一下。
对联的语言形式是在一定的限制中求得表达,要表达得贴切深入并且有感染力,学生除了要有较强的发散思维,更要有创造力。在成千上万个词语中选择出最恰当的词,组成有意义、有感情、有意境、有趣味的话。笔者想在教学实际过程中,通过对联训练,指导学生从最细微的基础开始训练,学会“炼字”,筛选词语,写出优美的句子和篇章。对联是学生思维写作训练的利器。钱钟书先生说过:“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有一次,笔者给四年级的学生讲课,他们抱怨找近义词真是太伤脑筋。于是,笔者向学生介绍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科学性和优越性。然后,笔者在给学生们讲述王安石写《泊船瓜洲》时,告诉他们作者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先后写过“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选定“绿”字的故事。最后,笔者出了一个对联,“荷风惊浴鸟,桥影______游鱼”。让学生思考并填出中间的字,结果学生们对出了“戏”“伴”“掩”“盖”“对”“荡”等很多有意境的字,让笔者不由得感叹学生的想象力。还有一次,笔者给出了“门外几竿修竹绿”让学生们对,结果他们对出了“路边一地嫩草黄”“院内数颗桃花红”“桥下一湾春水碧”等对仗工整、意境不错的对联,中华文化的魅力正吸引着这些聪明可爱的学生用更欢畅的脚步去追逐,去领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优秀的对联不但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审美情趣,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在学生即将迈入紧张的期末考试阶段,有不少学生心怀忐忑,于是笔者用“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来鼓励他们厚积薄发,迎接挑战;学生在“周记”里倾诉同学纠纷时,笔者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来劝解他们;有同学家庭贫困,自叹自哀时,笔者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来勉励他;为了教育学生谦虚踏实,笔者用“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来与之共勉;学生毕业,留言册上,笔者写下“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生勤为本,万事诚作基”……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是我们新课标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也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对联不但可以加强语言思维练习,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为此,笔者经常在课堂上讲授对联知识,在板报橱窗布置对联欣赏专栏,成立兴趣小组,开展有奖“征联”、专题对联创作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兴趣,提升能力。
笔者认为在现行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良好背景下,只要广大教师能够加以重视,坚持不懈,一定能够重新拾起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发扬光大,迎来语文教学更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