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晓庄小学 颜 丽
江苏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 金立义
当下的语文课堂存在不少无视学生存在的现象,学生的声音被屏蔽、被忽视,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教学效率的低下。
温儒敏教授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存在 “两多两少”现象,即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泳少。“两多两少”现象正是学生主体意识丧失的体现。这样的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难生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就不足为奇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的性质、理念做出了明确的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在水里学游泳,在空中学飞翔,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语文教学决不能无视母语学习这种一般性规律,否则就要碰壁。
许多国家母语教学很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写作课、语言知识课,还是阅读课,课堂教学都偏重于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我们的语文课非常缺少学生的实践活动。思过读过总不如学过。教师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让学生亲历语文实践的过程,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母语的规律,掌握母语的规律,方能学好语文,提升语文素养。
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学阶段必须将大量语言积累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多读多背”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最宝贵的经验。
教育学家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发现,小学阶段阅读技能达到半自动化的量化指标是,朗读技能:200小时以上,每节课10分钟,每周/1小时,每学期/16小时,一年/32小时,6年/192小时。默读技能:2000小时以上,按6年算,10小时/周,按9年算,7小时/周。对照这样的指标,反思我们的教学,是不是还有一定的差距?
课始阶段的初读很重要,它是精读的基础。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先生的做法是“书不读三遍不开讲”。这样的做法值得语文教师效仿。
课堂的伊始就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达到朱熹所说的“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初读之后,还要让学生做到整体感知课文,知其大意;理清写作思路和脉络,鸟瞰全文结构。
比如,执教《钓鱼的启示》,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可以出示填空,帮助学生理出主人公的情感变化顺序:得意—( )—( )—依依不舍。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一定要伴随思考,方能理解文意。要强化精读环节,以一两个核心问题为抓手和导向,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让学生品味语言,揣摩表达技法,吸收文本精华,提升阅读和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有对爱因斯坦外貌描写的句子:“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短短的三句话,蕴藏着语言的密码:首先,描写的顺序是自下而上的,这符合小女孩当时观察的情景。小女孩和爱因斯坦相撞,一抬头,看到爱因斯坦长相的顺序就是胡子、眼睛、头发。其次,外貌描写抓住了人物独有的特点,寥寥数语,就把爱因斯坦的外形刻画出来了。这样的语言密码是学生读不出来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揣摩、发现。
汉语言是具象、富有弹性的,创造的空间大,具有灵动性;汉语的音节绝大多数由乐音构成,韵味足,节奏强,具有极大的抒情性。汉语这些特点告诉我们:汉语是最适宜朗读的语言,学生只要用心朗读课文,那么文章的音韵之妙,节奏之妙,意境之美自然能品味到。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烦琐分析,过度解读,必然扼杀了汉民族涵泳体悟的特长和意会性的思维方式,无疑是一种扬短避长的行为,不宜提倡。
现实的课堂上常常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教师除了讲,就是问。语文教学要提倡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促悟。
课堂上学生读不到位,怎么办?教师的范读是最好的示范,能提醒学生朗读时要注意的语感点、语速、语气等。学生一次读不好,没有关系,读后予以评价,反复读几遍,学生一定会有进步。
比如,指导学生朗读《东方之珠》第四小节:“铜锣湾是全港三大闹市之一。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商店里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语感点要落在“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三个词上,因为这三个词最能体现铜锣湾是闹市。示范是最好的指导,教师一示范,学生全明白了。
脑科学研究发现,阅读与联想力、创造力、感受力、理解力、记忆力有极大的关联。阅读让人的灵魂走向高远,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阅读可以提升一个人。
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的学习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学生一学期阅读二三十篇课文,想增长语文能力,是不现实的。少做题,多读书。要想提高语文能力,必须引导学生读课外书,读整本书,让学生的童年溢满浓浓的书香味。
我校给学生列出了60本必读书目和100本选读书目,并且利用网络开展导读和测评,再根据检测结果评出读书小明星,培养了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让学生把阅读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让学生的阅读史变成了精神发展史。
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入是学习者学习的蓝本,也是学习过程的起点。没有语言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学习。语言输入的内容、数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和速度。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语文教学的重心一直朝向文本内容理解、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忽视了文本语言的积累。这是我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战略性失误,直接导致中国国民语文水准下降。”
20世纪初,语文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以后,清政府颁发的第一部课程标准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就规定,初等小学堂学生5年背诵经典总量10.18万字;高等小学4年背诵总量11.52万字,9年总量达21.7万字。
小学阶段学生究竟应该积累多少语言材料合适?至今没有人做过科学的测量。但是参照古人语文教育的经验,如果现在的学生有10万字左右的语言材料积累,那么学生语文水平可能就会有显著提升。
6~13岁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握这个时机,让学生在语言上多存储、多输入、多内化,对他们的阅读与写作大有裨益。
在现实教学中,除了要背诵的课文段落以外,教师很少再选择其他内容让学生背诵积累。其实中国有很多优秀的经典文化,比如课标规定的75首古诗词,还有《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这些经典的内容既能为学生学语文奠定坚实基础,也能为学生人生打好底色。教师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让学生记忆背诵。比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背一背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谚语等,聚沙成塔,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就丰厚了,表达也就顺畅了。
在招远城以南,断裂带沿玲珑花岗岩与胶东群地层的接触带延伸,招城以北断裂是玲珑岩体和栾家河岩体的分界线。主断裂两侧发育不同规模的与其平行或微有交角的次级断裂构造[12]。在构造带转弯地段的丁家庄子附近,沿岩体与栖霞序列岩石的接触带,产生一个大的分支断裂,走向40°~68°,倾向SN,倾角37°~52°,宽150m左右,出露长度9.6km,其构造特征与主干断裂相近,均显示压扭性特征。
目前学生背诵课文大多数情况是在课后完成的,而这样的背诵是一种机械性的背诵,学生厌倦,兴趣不高,成效不大。教师要重视当堂背诵的指导,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提供背诵的有效路径,提高背诵的效率。
背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层背诵,逐步合成;生生合作,共同背诵;想象画面,边想边背;抓领头字,连句成段,等等。有了这些方法的助推,背诵的效率一定会提高。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它能反映客观规律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联系。语言与思维是密切关联的。离开语言,人们无法思维;而离开思维,语言也失去了内核。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能力之一。这一点常常被教师们忽略,我们过分强调“小语”姓“小”,而形成了“浅化现象”,教师教的内容很多是“一望便知”的东西,没有思维价值。没有思维含金量的学习,是浅层次的学习,不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力。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分析、推理、概括、评价等能力。教学设计要将语文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和学科思想三个层次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
比如,学习《少年王冕》一课,阅读第五小节一段描写景物的话,学生对这段写景的作用不明晰,似乎感觉这段话可有可无。对于学生的疑惑,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但是学生接受的仅仅是结果,没有思考的过程。如何把结论和思维结合起来设计学习路径,让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自读自悟,最终从不会到会,从此岸到达彼岸,这是需要教学智慧的。
笔者设计的流程是:一读这段话,想一想:雨前和雨后的景色有什么不同?二读这段话,思考:王冕在画画之前和之后生活境况有什么不同?三读这段话,讨论:这段景色描写和王冕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你能悟出有什么作用?(预示着王冕命运的转折,生活的改变)
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让学生学会抓联系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注意文本前后内容的勾连,人和物之间相互的关联,学生沿着这样的思维台阶步步爬高,最后登上最高峰,实现了一次思维的飞越。
语言输出并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运用和表现,而且也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没有语言输出,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是不可能的。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时机,捕捉写作话题,让学生练写。
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之后,总有自己的感悟。或对人物有评价,或对文章主旨有认识,或对文章技法有看法……表达的可能是只言片语,但却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一种方式。坚持不懈地去做,有利于学生阅读批注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比如,学生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之后,对文中的父与子是十分钦佩的,他们对父子是有话要说的,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拿起笔给这对父子写几句话。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范本。精巧的结构段落,整齐优美的语段都是学生模仿的好模本。片段训练的内容有很多:可以是对段落结构的模仿,可以是对文本特色语言的迁移运用,还可以是对文本空白地方的想象补充等。
执教《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小练笔:躺在渔夫背篓里的鹬与蚌假如还有一次对话,它俩会说啥?请你展开想象,描写它俩的对话内容。这个小练笔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体悟寓意。这样的练笔融合了对学生想象能力、写话能力、认识能力的培养,一举多得。
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的方法如果不及时运用,充其量是一个概念。任何技能的形成都是方法加训练得来的。语文课为什么效率低下,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讲代替了练,语文课要化讲为练,化知为能,化能为智。
比如,学习课文《黄山奇松》,可以安排学生写一篇习作“黄山怪石”: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总分总结构、写物有详有略、虚实结合的方法来写黄山怪石。写前可以给学生提供黄山怪石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两三个石头来写,做到详略得当、注意想象。
除了读写结合这种形式,其实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要倡导学生多写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这样做,可以改变学生对作文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其实就是记录生活、表达认识的一种方式,可以消除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实践练真能。实践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是语文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