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天景山小学 华余露
语文课堂应该是活泼的,运用愉快教学可以使想象与表现相结合,理解与感受相结合,直观形象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望。正如大诗人、哲学家尼采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激情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用热情去激发,课堂上的学生们总是能热情奔放、活力四射。将课本剧表演引入课堂,可以把教材“冰冷”的智慧之果还原成学生新鲜的生活情境,并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把“知识课堂”变成“研究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收获快乐的学习体验,推动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
不仅如此,表演还能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学生在经常性的表演中得到锻炼,胆子大了,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想象力创造力也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内驱力自然提高了,因此教学便成了一种带有色彩的意向活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乐中求美、美中育人的目的。
语文课是充满兴趣的学科,语文课上能发掘很多让人饶有兴趣的课程资源:生动的内容,鲜活的文字,精美的插图……这些课程资源为我们优化了教学过程,提供了追求新鲜有趣事物的条件,大大方便了我们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
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ang eng ying ong”的拼读时,笔者就充分利用了情境表演法,以汉语拼音宝宝邀请一(3)班的学生做客为引,从带路排序到参观客厅再到参观后花园,学生觉得非常有趣,一个个立刻化身小游客跟着导游教师参观起来,让学生始终置身于情境之中,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学生对阅读也就跃跃欲试了。
再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篇童话故事时,笔者征求学生意见——他们希望如何解读这篇课文,学生回答希望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学习,笔者欣然接受,前提是由他们自己组织排演。课堂上,学生们甩掉课本,演出了精彩的课本剧。即使是低年级学生,我们教师也可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学会识字,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在说话的过程中学会说话,在写作的过程中学会写作。让学生的心自由潜入文本,在丰富多彩的自学活动中体验、感悟、探究教学内容,展示、交流学习结果。教师更多地应该选择倾听,这样就可以将有限的、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学生习得的不仅是知识,还获得了学习能力的提高,更有生命活动的感悟。
课本剧表演,让语文课脱去“古板”的旧衣,换上一件“有声有色有形”的新衣,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置身于轻松活泼又充满创造力的氛围中,化“静”为“动”,化“死”为“活”,深受学生喜爱。课文中,勇敢机智的司马光、负荆请罪的廉颇、武艺高强的武松等等,都成了学生们进行表演的对象。教师挑选合适的文本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将课堂表演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堂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语文不再是单纯枯燥的字词句的教学,而是一种充满创造力的游戏,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这课时,笔者让学生走上讲台,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表演,学生们表演得惟妙惟肖,精彩极了。当学生用手势演示“春风”时,那柔软的小手轻柔地摆动,真有种清风拂面的感觉;讲《北风和小鱼》一课时,可爱的“小鱼”和骄傲的“北风”进行了一番较量;讲《蘑菇该奖给谁》时,学生们把兔妈妈的和蔼可亲、小兔的神气与不服气表演得活灵活现;讲《再见了,北京》时,学生们笑啊、跳啊、欢呼啊,将中国举办奥运会,中国人民欣喜若狂的沸腾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是幸福的,他们拥有灵动的思维、表演的激情,他们行走在快乐和梦想里,他们真正跑起来、唱起来、想起来、做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肯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恰到好处地利用合适的文本带领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无疑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创造下理解文本,既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参与性、自主性,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朱熹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将“表演”引入课堂,就是要努力建构一种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发展的教学方式,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教学目标的“适度”和学生参与的“广度”上,即目标兼顾各类学生,尽一切可能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想方设法提高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要关注的是,让我所培育的每个孩子都成长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让认识过程的每一步都使心灵变得更高尚,使意志炼得更坚强。”如在教学《小动物过冬》时,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首先小组自行表演,再推荐到全班表演,学生们戴着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头饰,欢快地表演着并思考着,人人参与其中,对小动物的性格、特征很快就了解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更精确了。本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动物迁徙、冬眠等复杂的自然科学知识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让表演走进课堂,让学生化身为小动物,学生就会通过查阅资料、不断揣摩角色而潜移默化地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这样,学生自主地融入文本、习得知识,从而避免了教师空洞的说教。
学生的学习力和表演力各不相同,但是我们努力使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哪怕是演一棵树、一粒种子,也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自我的表达,我们最终想要获得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人都存在最近发展区,我们的学生中有白天鹅,也有丑小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均衡发展,发挥他们的特长,尽最大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表演者和观赏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学习的,所以走进角色不仅仅是表演者,也是台下的观众,他们互为对照,发现彼此的相同与不同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超越单纯的角色形象,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满,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在表演中学会了与人交往,坚定了进步的信心,更认识了自我。学生表演就是进入文本角色,感受角色的喜怒哀乐,学生不再是麻木的看客,被动接收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而是可以尽情地赋予角色自己的思考,尽情展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学生自备道具、自行改编剧本,“小演员”的表情告诉我们他们对人物形象理解得非常透彻,谄媚的管家、清正廉洁的公仪休被学生们演绎得栩栩如生。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等是有一定难度的,笔者采用表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化身为主人公,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不断揣摩角色而潜移默化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可以说学生是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组学生,对文中一句“子明正在读书”,在教师并未做任何提示下这个小组的学生就敏锐地发现插图中子明手持的书不是我们今天用的书。于是,他们去网上查阅资料,小组成员各尽其能找来了竹简,使他们小组的表演更贴近史实,也在那次表演竞赛中拔得头筹,还为其他同学普及了竹简知识。
在演的实践中,内向的学生也变得活泼大胆,不发言的学生也变得积极主动。久而久之,学生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综合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生表演的过程,既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又是想象的过程,更是张扬个性的过程。还有什么比让学生快乐着、想象着、创造着学习更成功的呢?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书本到舞台,其中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点”,对课本剧进行表演,需要学生们联系实际、启动经验、发挥想象、进行填充,对表演对象的行为重新建构,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学习语文不再困难,学生的学习力也自然提高了,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我们的教材有一些偏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文章,有的语言表达甚至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有些困难。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节选自《水浒传》,文中的“押解”“差人”“教头”“把火烧天”“拨草寻蛇”等词语平时学生根本接触不到,查了字典也只是书面解释,所以笔者在授课后让学生表演这个故事,于是乎出现了表演“差人”的学生胸前贴了一个“差”字,林冲胸前贴了一个“犯”字,还被戴上了枷锁脚铐,这些都是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真正理解了文本之后的“杰作”,笔者自然不用担心他们无法理解这些词汇了。他们用表演再现了水浒英雄的风采,一个个血肉饱满的人物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真正内化文本,与角色合二为一。
表演是一种创造,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表现欲望强烈,教师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加入课本剧的表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交往能力得到锻炼,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加工,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他们在语文课堂中畅游,他们或坐,或站,或自由诵读,或默默静思,或静静聆听,他们沉浸在自己的“角色”当中,把课堂变成了自己生命活动的乐园。
例如,学习《负荆请罪》一课时,我们班的学生按照惯例进行了课本剧表演,但是事后有几位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意犹未尽,问笔者能不能自行改变课本再表演,笔者欣然同意。于是有了《假如廉颇没有请罪》,学生们用表演把大家带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赵国由于内部不团结很快输给了有着狼子野心的秦国……无论学生们表演得如何,这是对文本的再创造,是他们用表演激发其他同学对历史的喜爱,这是一种思维的碰撞,更是一种共鸣的激发。
语文教学犹如“植树”,树木是自己长的,别人替代不了它的生长。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都应是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为状态、以学生学习的进度为进度、以学生的发展为发展的过程,表演是抓手、是创造、是语文课“动”起来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