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玲
(天津农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4)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在历经了迈向现代化的一路坎坷之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和发展作了集中表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在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定位,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指明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是历尽波折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和我们对传统文化自信的回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是凝聚民族整体共识的向心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范鸿达先生在《重建文化自信是中国发展的核心力量》一文中讲述了他所感知的中东之旅。为期一年的旅程中,范先生遍访了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朗、埃及、土耳其等宗教氛围相当浓厚的中东地区,在对这些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后发现,不管是犹太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以色列还是穆斯林占绝对多数的土耳其、伊朗和埃及,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和作为古老民族精神传承者的荣耀比单纯的宗教信仰者的身份带给他们更强的自豪感。可见,寻找自身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是绝大多数民族共同的心理。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重精神的传统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在民族信念的传承、民族性格的塑造、民族精神的提振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对培育当代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历史文化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许多重要文化资源均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哲学和人文精神。例如,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是今天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实践表明,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提供思想渊源,更有助于国人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为新型的社会交往和伦理构建提供传统的借鉴”[3],才能使传统文化川流入海,与当代文化相向而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既面向世界又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理论来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积累和形成的思想营养和实践智慧,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许会背井离乡,远隔重洋,但共同的文化记忆是拉近彼此最好的纽带。一首传颂千年的诗篇、一件辗转回归的文物、一句熟悉的乡音、亦或是留在儿时记忆中的味蕾,都会让身处异地的人们热泪盈眶,认同彼此,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也是作为华夏文明一份子的我们深感自信和自豪的原因。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对稀有和处于濒危消失状态文化的抢救、整理和保护,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有助于保存民族的文化记忆,增强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从不张扬,但力量惊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脱口而出的词汇,像“见义勇为”“尽善尽美”“温故知新”“天长地久”“以德报怨”等等,都是近乎口语化的表达。孙天利先生在《传统文化和精神家园》一文中写到:“汉语言文字给予我们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已经构成了我们每个中国人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自觉的前提,我们在不知不觉地按照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字给予我们的指引生活”[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自觉的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博大精深的内容和追求立意高远的人生意境,使其从极高的生命维度上提升个人道德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心怀天下、利济苍生的人生追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超越功利、崇尚节俭的生活态度;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争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宽容品格等等,都是今天的社会人依然要追求和坚守的品德。
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6],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感、构建理论来源、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方面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特有的精神追求,文化是特定时期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不可避免打上时代的烙印。无视传统文化时代和流派之间的差异,无视文化发展本身的逻辑演进,采取简单粗暴的大杂烩式的拼凑方式,把所有传统文化典籍中相关的华丽辞藻、伦理格言堆积起来,以证明传统文化与今天倡导的价值观可以无缝对接,这种做法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可取的。只做文字的搬运工而不对其加以创造也无法适应社会需要,更不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引领。
从中央到地方、从专家学者到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认同感都在不断增强,这得益于我们的文化自醒、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但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效资源,解决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现实问题,才能彰显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存在于书斋,它必须是活的文化才能继续与当下的文化形成真正的合力,共同塑造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反映前进中的国家面貌。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传统文化热,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一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们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通过音视频的方式上传于网络,形成了更加便捷高效的传统文化推广与普及平台,加上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推波助澜,更是把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与此同时,有些所谓弘扬传统文化的做法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内容上糟粕与精华混杂,方式水平良莠不齐,这种做法带来很大的危害。一方面让一些思维层次较低的群体容易被负面信息蛊惑,另一方面也让一些没来由的反对传统文化的人找到了借口。有些地方打着从娃娃抓起的旗号推出各种传统文化学习班,提倡摇头晃脑学国学,重形式而轻内容,试图通过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来弘扬传统文化,这些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任何文化都是特定时代中政治和经济交往方式的思想表现,反映所在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与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政治相适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指导思想中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7],这就要求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具有借鉴价值的内容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促进其对现实问题的解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门类繁多,相关的著述非常丰富,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能搞规模宏大、内容繁杂的古籍编纂工作。只有萃取其中的精粹精华,挖掘具有代表性、富有当代价值的文化内容使其闪亮起来,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致敬。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要读经典》是这样解释经典的:首先经典诞生于一个个伟大的头脑,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又有很多智慧的头脑捕捉到这些经典并对其作了很多注解,这些注解是对经典最好的背书。“人类几千年来,最智慧的头脑向你保证过的作品,那些没有价值的内容,早已在时间稠密的丝网中被过滤掉了”[8]。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在浩瀚的典籍中选择那些经过时间滤网检验的瑰宝,对其进行系统深入分析,在厘清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搭建经典与现代的对话方式,才能使中华民族最经典的文化基因得以有效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最终目的是为现代社会服务。当下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人文素养培育、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培育文化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众多领域。在这方面传统文化积淀着丰富的可借鉴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融入到道德建设和人文素质培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从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繁荣当代文艺创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鼓舞今天的创新创业者在新时代打造国货精品,增强国人对国货的信心;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不断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拓展活动内容,增加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和历史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
如何让始于农业文明的慢节奏的传统文化跟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背景下现代社会,运用新媒体的创新表达方式非常必要。央视的一档节目《国家宝藏》有一个细节,通过一副90后年轻人漫画版的《洛神赋》图,运用现代表达方式注解传统美学,用现代的视角与古人的对话,拉近我们与古人的距离。这种“新瓶装老酒”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教育置于新载体之上,为传统文化带来新的活力。近几年,像《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优秀节目的受欢迎程度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利用新媒体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打造成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让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向社会大众传递,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效益不可限量。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不论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们走过怎样的弯路,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自在其中。对传统文化越多的学习与研究,我们就越能够发现蕴含其中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多次提到传统文化,同时在他自己的讲话、文章中对传统文化典故也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充分彰显了讲话、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表达更鲜活,思想更深刻,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充满自信,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给予我们有益的启迪。有鉴别的继承,创造性的转化,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过去,联系未来,从而建构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民族文化,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