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德
母亲生下我以后,奶水不足,请了一位奶妈。她叫吴小球,二十七八岁,义乌人。她来我家,在木板楼梯下搭了一个铺,属于她的空间非常有限,但有一扇朝北的小窗。奶妈不说杭州话,我一直到现在都叫她“Na Mo”,想必是在我学语的时候,她教过我一点义乌方言。
等我三四岁有了记忆,奶妈已经离开我家。以后,每逢春节她都来建德村拜年,还没走到我家门口,就叫“建德,建德”,声音里是满心的喜悦。她进门就会拉着我的手说:“建德,我每年都要来看你,一直到你二十岁。”奶妈比我母亲略微高一点,偏瘦,总是穿得干干净净,稍长的脸上不仅有着劳动人民的好气色,还带几分妩媚。她每次来我家,除了带上家乡特产,比如掺有芝麻的番薯片,还会在巷口对面的糕饼店买一包枇杷梗。她说,那是我小时候特别喜爱的点心。
有一件事最让奶妈难过。一天奶妈接到通知,要她去潮鸣街道派出所,不许请假。母亲不在家,奶妈就抱着我去“开会”。派出所就在潮鸣寺巷巷口,靠近建国北路。奶妈到了派出所,就跟着与她同一类别的人员走进楼中。她往我手里塞了一个石榴,让我独自在朝南的门廊上玩耍。门廊长约十三四米,高出花园地面半米多,只有中间一段有台阶与小花园相连。我一不当心,石榴掉落到门廊外的地上。我急着把它捡起来,不懂走台阶才是正道,一头往石榴扑过去,结果额头跌破,伤得不轻。奶妈听到我哭声就冲出来,见我满脸是血,有点慌乱,抱起我奔回家——那是一段通常要走二十分钟的路程。幼儿额头上多肉,路人看到破裂翻卷的伤口,还以为脑壳破裂后脑浆流出,都说这个“小伢儿”性命难保,大表同情,奶妈听了更是绝望。她赶回到建德村,母亲正在家休息。母亲丝毫没有责怪奶妈的意思,立即让奶妈抱着我一起去刀茅巷里的红十字会医院急救。医生给我缝了几针,平安无事。
奶妈救了我的命,我长大后她却一次次对我说,那次如果我活不下来,她就没脸做人了,只好去寻死,好像是我救了她的命。
母亲对奶妈失望过。我经常哭闹,母亲多了一个心眼,乘奶妈喂奶的时候,在旁边听着,发现我吮吸得很吃力,原来奶妈也是奶水不足。于是妈妈意识到,奶妈应聘时跟她说的话,不全是真实的。妈妈后来对我说的无非是奶妈家太苦,不忍心换人,就让我再补吃一点牛奶。奶妈哺乳我的时间不长。我断奶后,母亲没让她回家,留她做帮工,还不断送给她各种物品。这应该是我懂事后奶妈不断说我母亲良心好的原因。
奶妈离开我家时,我已经三岁半了。
奶妈几经转折,进了位于拱宸区的红雷丝织厂当纺织工,还学了一点文化。为了上班方便,她搬到拱宸桥一带居住。对当时的杭州人而言,拱宸桥是个偏远的地方。大概在1974年或1975年的一个星期天,我去看奶妈。奶妈住平房,单间,单薄的木板上糊了花纸,门外放着煤炉。她看到是我,一脸的灿烂,喜气洋洋地带着我问候周围的邻居,然后跟我说定留下来吃饭就忙开了。
九十年代头两年,我从北京回杭州探亲。有一天外出回建德村,哥哥临安告诉我,奶妈和女儿一起住在环城东路的庆春新村,她们来过,还留下了门牌号码。
房间里笑语盈盈,奶妈把我拉到一位坐着的老人身边,大声说:“这就是建德。”我突然意识到,这位有点耳背的和善长者是她的丈夫!
此前我从未见过他,也没有在任何时候想到他,说起他。我父母当年不可能对他一无所知,但他在我家确是一个掩埋起来的话题。奶妈觉察到我的恍惚,告诉我一条好消息:她丈夫加入国民党军队,是在日本投降之前,按照新的政策,他就属于抗战老兵,非但领有一份工资,还能享受医疗待遇。
原来他是国民党的下级军官,姓王,不知是在哪里被拉去当兵的。五十年代初期,第一波镇反运动之后,大约在1953年下半年,他因历史反革命罪被捕,判了刑,当时奶妈已经怀上了第三个孩子。母亲在她生活最艰难的时候聘用了她,纯属偶然。奶妈就凭着那点微薄的工资养活了她的孩子。奶妈喂养了我,自己的女儿就只好到乡下吃苦。回想起来,1956年我跌破头皮的那天,奶妈是作为“敌伪人员家属”去潮鸣派出所接受春节前安全训导的。她半途离开,日后必定还会补课。
庆春新村和建德村都已在世纪之交拆掉了,当时普通人家还没有电话和手机,从此之后我与奶妈失去了联系,所保存的,只有她在我记忆里的美丽笑容。奶妈不是什么女汉子,但是用海明威的话来说,她有着“压力下的风度”。
(选自2018年10月17日《文汇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对于写作题材相近的文本,可以使用比较阅读法。《阿长与〈山海经〉》和《奶妈》都用温情的笔触回忆曾在自己的生命里用爱和温暖包容自己成长的两位女性。阿长和奶妈处境相似,形象也有相似之处。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都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
比较阅读不仅要找到两篇文章的相似点,更要找到不同。由于写作背景的不同,作者选择表现人物的角度也是不同的:鲁迅是晚年回忆童年的往事,仍用童年的视角和笔触来描摹长妈妈的形象,描写更为细腻具体;陆建德虽也是多年后回忆奶妈,但由于年幼,很多事情经由母亲转述,对奶妈的具体描写相对较少,但留在记忆里总也难忘的瞬间仍闪耀着细节的光辉。读至此,你是否有所收获呢?
读有所思
1.请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描写,说说你感动的原因,思考如何通过描写打动读者。
2.《奶妈》和《阿长与〈山海经〉》两篇文章塑造了奶妈和阿长两个人物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位?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