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娟,谢 军
2001-2018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逐年递增,由114万人增加至820万人[1],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显著提升,通过对全国52所高校的调查发现,2017年在校大学生约26%的人员有着强烈或较强烈的创业意愿,仅有12.1%的学生没有创业意愿[2],这与国家、地区、高校和企业提供的各种优势政策和平台有着较大关系。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此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各地区和高校出台了积极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尤其是企业积极研发模拟经营软件,如商道、ERP沙盘、创业之星和经济学沙盘等,借助于课程操作和举办创业大赛等形式,提前演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奠定了实践基础。
在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中,针对全体大学生采取课程形式进行全覆盖讲授,对其进行创新创业的通识教育,部分对模拟经营比赛感兴趣的学生参加相应的培训,极少数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孵化基地实现创业,尤其是全员教育时,更多地是采取上课形式进行讲授知识,学生只是掌握理论性的知识,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有限,导致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际培养不足,此外通过比赛虽带动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以赛促学,但其覆盖面有限,无法对全体学生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形式的单一,不利于大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深化。
虽然国家、地区和高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强化对创新创业导师的专业化培养,通过系统学习、经验交流和建立导师人才库等方式,聘请行业内的优秀人员担任创新创业导师[3],优化了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但因为国内创新创业起步较晚,很多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专职教师数量较少,且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多是理论讲授为主、实战经验不足,创新创业的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当前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如中国人民大学在2015年成立了创业学院,整合了校内外的创新创业资源,将创新创业界的知名专家和企业家“请进来”,聘为“创业指导高级导师”,同时积极联系校外众创空间,带领学生“走出去”,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程帮扶和指导,但高校资源差异性和使用不充分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专职教师的培养力度和效果,导致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从而使得大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不能得到更有效的指导。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由理论和实践内容共同组成,通过专业的理论教育和培训,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坚实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流程和方法,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实现项目孵化的必备条件等,实践方面则要求学生通过参加相应的学科竞赛、社会实践选修课程、社团活动与创业项目等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实地演练,不断提高孵化项目的可能性和成功率,但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理论课由专门老师讲授,实践课程则由比赛指导教师依据比赛规则和经验负责,侧重讲授实操过程和竞赛规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脱节,形成“两张皮”,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发挥有限,从而影响了对大学生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培养。
2011届1.6%的大学生毕业即创业,2017届达到3%,但创业成功率较低,即使在浙江仅为5%,远低于欧美国家20%的平均水平,且低于社会创业成功率[4],其原因可能为在创新创业的通识教育中,因为更多地是通过课堂讲授进行的,所以考核以个人或团队上交策划书为主,在策划书的准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个人代替团队其他成员独自完成策划书,或者即使由团队共同完成,其中也无法体现团队的领导者、决策能力和过程,学生以应付的态度完成作业考核,无法真正衡量学生从该门课程中到底学到了什么、还需要学习什么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切入点等,从而使得考核效果大打折扣,即使通过实践教学,由于活动的有限性、覆盖面的局限、学生专业知识和积极性的欠缺等各种原因,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比例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校内外的孵化基地和资源的整合不彻底,导致真正进行创新创业行为的大学生群体比例较低,而创业成功的比率可能更低。此外,在现行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过程中,更主要地通过学生提交的策划书和参加学科竞赛的比赛名次等形式进行衡量,未建立系统、深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师生的教与学进行约束规范和激励提升[5],且2017年也仅有54%的高校跟踪调查创业教育的满意程度,从而无法全面了解和评判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经济学是经济类和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由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共同组成,在授课实践过程中,微观的知识点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然宏观部分学生只是更多地了解政府制定的政策内容及推测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对于政策制定的依据了解甚少,而宏观整体和微观个体又会相互影响,因此,经济学沙盘通过角色的扮演和筹码的推演模拟经济学的运营过程,通过团队共同决策体验现实经济环境中的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相互关系,对微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运营有着直观和真实的体验,从而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中充分考虑经济因素,最大程度地实现项目的孵化,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其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主要具有以下方面的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但单一的课堂授课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企业模拟经营更多地依据行业竞争对手确定其经营决策,仅是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而经济学沙盘通过学生自己创建团队,选择队员并自行分工的方式模拟在经济运行中的不同角色,全面分析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形势,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合理安排生产、消费和政府政策方针,既要考虑行业内的竞争对手,如其设计了2家汽车厂商、2家钢铁厂商和4家家电厂商,又要注意行业上下游链条,如汽车和家电行业受到政府调控影响时,为其提供原材料的上游产业即钢铁行业亦要适时调整生产规模,同时还要预估政府和消费者对其的需求与影响,因政府收入分为政府采购和以补贴形式对企业进行的转移支付,且政府转移支付不存在行业倾斜,此外政府还需充分考虑到CPI的变动以确定适宜的GDP和PI的增长率,制定并颁布宏观经济政策,因此,其要求学生根据所扮演角色不同,在充分掌握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团队协作的前提下,通过筹码的推演和经济学知识点的推理,做出经济决策,因每一场推演都有规定的时间限制,从而可以在有效的时间范围内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团队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在“做”中“学”,最大程度地调动其积极性。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中更多地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或者学生完成作品之后与老师共同商讨改进,没有全面衡量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影响因素,而在经济学沙盘中,全面引入了政府、央行、统计局、消费者和厂商等角色,基本涵盖了现实经济世界的角色,因此,学生在进行经济学沙盘模拟过程中,既要分析模拟中的角色决策,又要预测政府和央行等宏观经济部门的政策行为,提升了经济学沙盘的知识性、趣味性和难度,从而要求老师授课过程中讲透知识点、讲清经济实践和讲明决策步骤,充分利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实现课上与课下的无缝对接,如通过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改变传统授课方式,采用任务驱动法和情景教学法等使得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借助沙盘模拟,由学生团队自主决策,在第5年运营结束之后,逐个进行教师点评、团队成员和团队互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的热情,开拓其创新思维[6],直观呈现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团队协作能力,可以展现学生的创造性。
据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显示,仅有11.5%的受访者对大学生创业的效果评价为非常好[7],究其原因之一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实践教育较为薄弱。在校大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吸收和各项比赛的参加,已经初步培养了其创业精神,但其创业实践的从事较少,即使高校设置了KAB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业园等项目孵化基地,因其资金的有限性导致其功能发挥受限,大学生无法根据真实经济环境进行创业实践,而经济学沙盘中引入了现实经济中各角色,如企业团队中的总经理、财务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营销总监和人力资源总监要充分利用成本理论、生产理论、供求理论、弹性理论和生产要素理论等分析企业运营的微观环境,总经理根据市场均衡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和团队成员确定决策,消费者根据市场供求和宏观经济指标如CPI等进行商品选择实现效用最大化,央行依据企业、行业和消费等经济运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政府预估GDP增长率并采取合理的财政政策以实现其经济目标,沙盘中还考虑到了国际市场,需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使得沙盘更真实地反映了经济运行现状,大学生置身于此种环境中进行经济决策,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时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增强管理能力和核心产品竞争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进,双创由2014年的1.0版进入了如今的2.0时代,对创新创业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然伴随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增加,为了提高就业的质量和满意度,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其精神、能力和实践,而经济学沙盘通过真实模拟企业实际运营,引导学生以微观个体和宏观总体的不同角色,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现实经济中各行为主体的决策机制,有助于学生通过沙盘体验微观经济的运行和宏观经济的调控,促进其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