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祥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标志着“双创”时代的到来。随后在 201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办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 号) 、2016 年3月 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都在不同层面提及了倡导、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迫切需要及相关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指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包含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相关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由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规定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调查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角色实现的现状,分析角色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措施,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的形式对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实现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包括针对辅导员的调查问卷和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两种。其中辅导员调查问卷共发放了83份,涉及2所本科院校和5所高职院校辅导员,收回83份,回收率100%;对调查的辅导员中的15名进行深入的访谈,补充问卷调查中的信息不足不全的缺陷。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庞大工程,需要学校、辅导员、专业教师、社会力量等多方面形成合力。但是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这些发力点却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甚至还会造成力量的相互抵消。从调查结果分析,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得形式多样,如开设慕课、网络课程、邀请成功企业家现身说法、专家教授开专题讲座、举办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专门开设创新创业培训课程等。而辅导员在这些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边缘者的角色。在活动中来自院系、教务处、学生处、就业中心等的多头领导,把辅导员这一“执行者”角色往不同的方向拉扯,消耗力量。
有研究者甚至建议辅导员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比如请当地的一些企业家,成功创业的校友给学生做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到一些企业去参观实习,这些要求把辅导员变成了“领导者”的角色。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模糊导致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广度过宽、深度不足,很多工作都是蜻蜓点水、疲于奔命。调查中发现,很多辅导员在工作中扮演的是“传声筒”、“外围服务者”的角色。辅导员做的最多的事情是传达学校下发的创新创业政策、创新创业大赛的文件、培训课程通知等;从网上或教科书上选择一些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等通过QQ群转发给学生;下载一些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在主题班会上播放;为学生参加各种大赛填写报名表、对参赛作品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字上的修改、在组织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时维护秩序、保证学生安全等[2]。涉及到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动机的激发、方向引导、心理疏导、人格塑造等核心方面做得少,深度也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重创业教育轻创新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的是创新,由创新推动创业,通过创新型创业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达到人才强国的目的。在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1.9%的辅导员表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教会学生创业流程的知识;90.4%的辅导员向学生解读创业的政策法规;73.5%的辅导员指导学生制定商业计划书,86%的辅导员指导训练学生创业大赛上的舞台表现。通过访谈了解到,这些创业教育都是流程化标准化的教育。有51.8%的辅导员重视对学生挑战权威、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教育;26.5%的辅导员通过活动、游戏、拓展训练等方式检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应该是核心,创业是结果。我国大学生毕业生创业率不足3%,成功率更低。创业从哲学上说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的,在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下,社会所能容纳的创业成功是有既定比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核心应该是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只不过是创新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当前辅导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避重就轻”之嫌。
调查中发现,90.4%的辅导员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很重要,但是当问及“是否主动关心、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问题”时,回答“经常的”只有67.5%。访谈中,大部分辅导员表示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的。在调查的辅导员中受过系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的只占8.4%,有过创业经验的只有2.4%,接受过相关培训的也只有59%。访谈中,辅导员表示每天都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钻研创新创业教育,单位统一组织的相关培训也很少,辅导员培训内容更多的是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内容形式多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上看,当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还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不管是教育的内容、形式还是教育承担者的职责分工校际之间都有较大的差异。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材料都是内部材料,或者由教师自行选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创新创业教育课的主管部门有设在教务处、学生处的,也有设在创新创业中心、就业办、基础教研部的,这些行政管理部门的任务落实都要通过辅导员来协调实现。所以就经常出现教务处要辅导员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的教学任务(通常是承担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的课程教学);学生处要求辅导员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就业办、创新创业中心要求辅导员提供学生参加比赛、培训的各种材料;基础部要求辅导员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想教育;二级院系要求辅导员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职责与分工不明确,导致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与职责都很难实现。
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所作的这部分工作还没有形成具体规范的激励机制,如在职称评定,荣誉奖励等方面,使得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消极性。
访谈中,有部分年轻辅导员虽然有较强的意愿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但缺少专业的创新创业训练方面的培训很难对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完善的培训制度远未形成[3]。
多头领导是管理中的大忌,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在高校中几乎所有部门都可以对辅导员“发号施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同样如此。为了让辅导员真正的做好本职工作就要为辅导员“松绑”、“正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的管理部门是学生处,因此其他部门的工作应该通过学生处与辅导员进行沟通协调,让辅导员从多头领导的不知所措中解脱出来。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调查中发现,96.4%的辅导员表示思想政治教育是他们的首要任务,所有任务都应该围绕这一重点工作展开。但是现实中辅导员要处理大量的日常事务,如学生资助工作、突发事件处理、安全教育等。具体到创新创业教育则沦落到“打酱油”的地步。因此为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正名”至关重要,必须明确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
本研究认为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实现应该立足实际,不能从绝对理想的状态出发,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人物展开。具体而言,辅导员应该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启蒙者、动机的激发者、心里困惑的疏导者、行为的保护者。所有这些工作都是融入到辅导员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是对辅导员工作内涵的深化而非增加其工作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伟大工程,源于长久的精神集中和知识积累,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夯实基础,而非简单的流程学习和案例模仿,不能一蹴而就[4]。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要把创新的元素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让创新在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工作中成为习惯,让创新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之一。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该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要沉下心来做教育,而非做数据。辅导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职责在于把“创新”的元素植入学生的灵魂,手段则是与学生深度的沟通与交流,达到高度的理解支持,在学生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做一个心灵的陪伴者、压力的分担者、喜悦的分享者、情绪的排解者、桥梁的搭建者。
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就要解决辅导员“愿不愿”与“能不能”的意愿和能力问题,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辅导员的“无私奉献”和“自我超越”,还需要从制度层面做长远的规划。如在辅导员的考核与职称评审的条件中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素质和能力纳入其中,国家和学校层面要认真看待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效果的“滞后性”。要制定符合辅导员角色需求的培训制度,比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发展需求的辅导员制定个性化的培训制度,让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