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 吴炳发
语言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本义之所在,是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的理性呼唤,是广大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自觉追求。在日常教学中,许多老师通过“读写结合”的策略来达到语言习得的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因随性而行出现“读写结合”设计的诸多问题。有的“读写结合”设计缺乏整体观,丢失循序渐进的原则;有的设计太重理性,了无情趣,学生参与兴趣不浓;有的前后千篇一律,疏于变化,尽失语言多样性;有的生搬硬套,貌合神离。总之,在语言习得中“读写结合”设计存在的问题不一而足,它关乎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下,是语文回归本质的着力点。所以,笔者认为,在语言习得中“读写结合”的设计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要关注其设计的有序性、情趣性、多样性和融合性。
平常,我们总能在公开课上看到有的教师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精心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练习,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但是细细琢磨却发现,它和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搭不上任何的关系。虽然这样的练笔也能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但是由于它的孤立性,失却了和学生新近学习的读写训练重点偏离了,不能编入同一个读写训练模块中,影响了读写知识的系统整合,减低了语言习得的效率。
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带领学生领悟到伯牙感到这个世界上只有钟子期才是真正懂自己内心的人后,将“读写结合”设计在“伯牙遇到别人总会叹曰:善哉,善哉! _______________。”
生1:伯牙遇到别人总会叹曰:善哉,善哉! 唯有钟子期知我所想。”
生2:伯牙遇到别人总会叹曰:善哉,善哉! 钟子期乃我知音也 __________________ 。”
生3:伯牙遇到别人总会叹曰:善哉,善哉! 唯钟子期知我念也 __________________ 。”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也能准确对“知音”做出了自己的诠释,语言习得也可见一斑。但是结合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来看,这个“读写结合”设计虽有提升课堂效果的作用,但却属于孤立的单兵作战式。
同样是教学这一课,特级教师闫学在面对“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段语言格式规整,简练优美描绘出钟子期联想和想象的文字,做出了这样的设计:先学习本段语言,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想象这样的画面,伯牙正在鼓琴,钟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提炼运用这样的语言: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以排比的形式表达。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1:“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2:“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
闫老师此处的“读写结合”设计,与单元读写训练重点即“写欣赏艺术的感受时,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相吻合,同时与《月光曲》中的盲姑娘兄妹俩听贝多芬弹琴时产生的想象和《蒙娜丽莎之约》中作者具体描述画作时产生的内心想象形成了一个读写训练单元整体,对学生读写知识的整合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单元习作“写艺术品欣赏或艺术欣赏活动”做好了铺垫,有利于提升学生语言习得的能力。
无论是在家常课,还是公开课上,要求全体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练笔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涉及到执教者是否在较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读写结合”设计是否能引发学生的读写兴趣等等。但是根据小学生易于被感染,乐于表现,好于上进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可以较迅速增强“读写结合”的情趣性,促进语言习得。
有一位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新型玻璃》之后,创设了这样一个“读写结合”情境:你想为班级的窗户选择一种新型玻璃吗?请写下你的设想,并用上一些说明方法写清楚安装的理由。
通过这个情境,通过这个任务驱动,学生较顺利地结合课堂上所学的一些说明方法,将自己的设想大胆写下来,在不知不觉中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规范语言的积累和吸收,又习得了语言表达方法,提高了语言习得能力。
1.海纳百川。吸收同行专家已经总结的一些读写结合形式,大胆地精心地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如:摘抄积累、连词成段、迁移扩展、仿写学用、想象补白、故事续写、句段扩写、读后感受、故事缩写、故事改编、文体改编等等。
2.独辟蹊径。除了这些常用的读写结合形式之外,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宽视野,独辟蹊径,采用多种方式方法丰富“读写结合”设计的多样性。
(1)阅读批注。通过阅读批注的边读边勾画边注,引导学生学习慢慢咀嚼、揣摩言语情味,细心比较、归纳、体会言语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
(2)情境运用。学完了古诗词之后,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古诗填空,使句子意思表达更加凝练准确,提高可读性。
(3)拟小标题。语言习得既需要具体生动、重点突出的描写能力,也要言简意赅清楚表达的概括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渗透和强化。比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将相和》《最后一头战象》等层次鲜明,结构清晰的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拟小标题的读写结合。并让学生尝试借助小标题进行复述或背诵,加强语言积累,内化规范语言。
(4)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是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目标。通过“内容摘要”引导学生尝试将整篇课文进行高度浓缩,提炼出主旨和主干,融入自己的认识,感受,形成文章的导读。这样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在整体感知、整体概括和提炼中得到发展。
“但肯寻诗便有诗”,只要教师心存“语言习得”意识,紧扣“读写结合”教学,就一定“寻”得更多巧妙的读写结合角度和形式,促进学生语言习得能力的发展。
在“读写结合”设计中,要避免出现生搬硬套,貌合神离的现象,需要找准读写结合的落点,通过营造积极的课堂情境,实现情景相切方能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张祖庆老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师: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盘古倒了下去,天地发生了更大的变化,请同学认认真真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一定会发现更多精彩而神奇的画面。
(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并在教师的引领下交流和朗读表现盘古身体发生巨大变化的句子。)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教师引读)(男女生配合读)
师:同学们,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投影)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 );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 )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 )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 )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 )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 )的雨露……
他的( ),变成了( )的( )。
师:多么生机勃勃的世界,多么缤纷多彩的宇宙,盘古却再也看不到了。同学们,就用我们的笔来告诉盘古,他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宇宙。请同学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 ),变成了( )的( )”补充完整,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开始!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张老师将语言习得、想象力激发和盘古的英雄形象融为一炉,使学生入情入境,语言表达既可以彰显想象个性,又能增强对语言形式的整体认知。可谓一举多得,艺术地提升了“读写结合”设计的融合性。
汪潮教授说:“注重语言习得,不是由某个人的主观愿望支配的,也不是哪个教学流派的独家专利,而是由语文教学本质决定的。”所以,教师要心存“语言习得”意识,通过“读写结合”的优化设计,积极提高语言习得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轻负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