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图书馆农业信息服务对策研究

2019-01-11 20:10李招娣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馆员图书馆资源

李招娣

自2015年党中央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为贫困群众输送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等资源,“输血”固然重要,但是“造血”却是根本,因此,地方政府积极开展“扶志扶智”工作,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内在动力。为如期打胜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先从乡村的“志智双扶”着手,提升农民群众自身的文化信息素养,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带动经济发展。乡村图书馆作为县级以下农村地区的公益性服务机构,是农民群众获取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其馆藏资源中有关农业技术、生产经营、市场需求等农业信息,都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1]。为充分发挥乡村图书馆农业信息服务的职能作用,有效推动脱贫攻坚进程和乡村全面发展,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图书馆和农业信息服务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分别从乡村图书馆农业信息服务的概述和现状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对策。

1 乡村图书馆农业信息服务概述

1.1 农业信息服务的涵义

农业信息是指与农、林、牧、副、渔等领域相关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同时还包括了信息采集、资源整理、技术传播、成果转化等农业信息化的技术和过程。而乡村图书馆农业信息服务是指利用专门馆藏资源和专业馆员队伍,以学科专业的方式,为读者提供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的农业专题信息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3.5万个乡镇、70万个行政村、6亿农村人口,如此庞大的数据必然会呈现出地域人口素质的差异,因地适宜便成为了乡村图书馆农业信息服务的基本原则。此外,农民群众无论是本地生产经营,还是外出务工求职,及时准确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都是急需的、必要的信息。

1.2 农业信息服务的定位

从乡村图书馆自身角度来分析,乡村读者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农民收入以农产品种植为主要来源,农产品种植要以农业科技和自然环境为主要依靠,因此可以得出,农业信息服务是乡村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目前乡村图书馆农业信息服务暂未呈现出应有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再从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的角度分析,乡村图书馆农业信息服务是传承和传播农业文化的重要场所、实现现代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促进农业信息资源分配与平衡的信息中心、开展农业知识技能普及教育的共享学堂、提升乡村读者农业信息素质的重要途径等,可见,乡村图书馆开展好农业信息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将起到重大作用。

1.3 农业信息服务的必要性

互联网时代,信息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信息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信息是一条门路,信息更是一条销路,信息就是一条财路。但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政策等差异的影响,我国各地区有关农业领域的信息源和信息量各不相同,特别是城乡地区差距尤为明显。地处偏远地区的乡村,信息来源渠道贫乏,农业科技信息匮乏,市场需求信息缺乏等局限,再加上农业教育、生产、流通等配套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农民增产增收困难,乡村经济发展缓慢。作为乡村少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乡村图书馆应担当起应有的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有效促进我国社会公平、信息公平,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进行必要的信息援助。

2 乡村图书馆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升,乡村图书馆建设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文化的进步。但是从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来说,主要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2.1 农业馆藏资源不足,自有信息资源缺乏

为深入了解我国乡村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课题组以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乡村图书馆为例开展实地调研。永泰县行政区域21个乡镇共计267个自然村,属福州市乡村振兴规划的重点县市。截止2016年,在政府财政倾斜扶持下,永泰县图书馆牵头完成了21个乡镇的乡村图书馆分馆建设。从21个乡村图书馆的藏书来看,藏书量超过10 000册的有1个,藏书量在2 000—5 000册的19个,从总体上看,近年来乡村图书馆的藏书量得到了较快地提升。但是从藏书结构上来分析,有关S类农业科学的图书仅占总藏书量的4.5%。通过访谈了解,目前我国乡村图书馆基本没有独立购买的自有数据库,一般都是共享县级、市级等上级图书馆的数据库等信息资源,这主要是出于对建设经费和资源浪费这两个方面的考虑。

2.2 馆员专业素质不够,读者信息素质不强

乡村图书馆因环境、机遇、薪资等现实问题很难留住人才,因此,在现有的馆员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是其他岗位调整过来的工作人员,或者是临时聘用的兼职馆员,即便是专门招聘的馆员也并非图书馆及相关专业人员,农业领域的专业馆员更是少之又少。由于馆员专业素质的差异,导致其服务意识和业务技能欠缺,无法实现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信息素质普遍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培训师资队伍和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读者缺乏基础的、必要的学习资源;二是读者信息价值认识不到位,日常劳作更多是遵循和依靠生活经验,缺乏利用信息的主动性;三是读者信息获取能力不强,与其自身文化素质有着必然的联系,存在知识和技术障碍。

2.3 信息服务方式单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乡村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在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纸质书刊上,少数较为先进的乡村图书馆也只是提供电脑供读者查阅上一级图书馆数据资源,其服务方式单一且受众群体有限。然而,在极为有限的进馆读者中,因文化素质和信息技能等原因,严重影响了书刊查阅和数据搜索的质量效率,久而久之打击了读者进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基本上只能覆盖到县市这一级,部分较为发达地区可能延伸到乡镇级,因此,在城乡农户间便出现了信息脱节、信息不平衡等问题,也导致了乡镇涉农企业和农业大户在农业信息获取等方面的困难,其原因主要归咎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不完整和不健全。

3 改进乡村图书馆农业信息服务的对策

3.1 新辟资源建设渠道,丰富农业信息资源

经费投入是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乡村图书馆,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资源建设更是无从谈起。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开始逐年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甚至将其所需经费直接列入到财政预算体系中。但从整体上看,乡村图书馆建设经费来源单一,且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出现经费有限、资源不足、设备落后等系列问题的连锁反应。早在20世纪初,个人和团体捐款就已经成为了西方国家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之一。1924年,伊丽莎白·斯普拉格·库里奇先后两次向美国国会图书馆捐款,并促成了国会图书馆信托基金会的建立。1982年,美国公共图书馆年度建设经费达23亿美元,其中个人和基金会的资助就超过了2亿美元。因此,我国乡村图书馆建设必须依靠建立社会资金投入机制,鼓励更多的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成立农业信息服务基金,保障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顺利推进。

乡村图书馆经费受限是造成馆员队伍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人力资源短缺是一个现实存在又难以避免的问题,却又影响着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效率。现如今大数据时代,仅依靠力量单薄的乡村图书馆开发建设农业信息资源,将永远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美国农村信息中心(RIC)的文化信息服务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机构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学术机构等相关单位的有力支持[2]。因此,在我国农业信息服务所涉及的农业、林业、文化等部门,以及农业合作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学术机构之间,应建立起高效协调式的合作关系,不但能提升信息的收集效率,还丰富了信息的内容形式。图书馆自有资源的短缺也将严重影响着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乡村图书馆应结合当地的农业资源特色和读者信息需求,借用相关部门和上级图书馆人力资源,带领本馆队伍牵头搜集整理农业科技等相关信息,并汇编印制成册或设计开发基础数据库,不仅丰富了自有馆藏资源,而且更好地满足了本地读者需求。

3.2 深化馆员制度改革,强化读者信息素质

作为乡村图书馆服务一线的馆员,其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为提高读者的进馆率和满意率,在提升馆员综合能力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馆员农业素质技能培训,学习农业基础知识和通用技术,参加农场实地观摩和实践操作,熟悉专业数据库和网页导航等,确保在咨询服务工作中能够正确引导读者查找所需信息。同时,进一步完善乡村图书馆馆员考评机制,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的原则,通过考核与奖励的方式,充分调动馆员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励馆员在加强自身农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积极开展或参与农业特色馆藏书刊、农业专题数据库及涉农信息资源等建设宣传工作。最终,结合读者的进馆率、满意率和个人的服务业绩、资源建设成果,评定馆员综合素质能力等级,并进行必要的表彰,以树立典型。

提升馆员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应强化读者信息意识,引导农民正确认识信息与经济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让农民深刻体会到,了解农业政策和劳务信息,掌握市场价格和供求变化,实现网络订单和线上交易,学习农业知识和科学技能的最大益处,进而转变信息价值观念,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在技能培训工作方面,乡村图书馆应积极与党委政府推动的"三下乡"服务相结合,争取社会组织机构的支持,联合开展培训工作。学习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农业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方法策略、常用数据库,以及网络专题信息的查找方法等;并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特色和实际需要,对农民常用的各类农业信息网站、农产品交易网站、科技信息网站加以推送;指导农民利用网络发布信息,能够使用淘宝等网站进行产品交易,逐步实现农产品向电子商务方向发展[3]。

3.3 优化信息服务模式,构建多元服务体系

网络通信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乡村图书馆优化信息服务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虽然在乡村地区还未达到每家每户配齐电脑,但是人手一部手机基本可以实现。因此,乡村图书馆应借此契机,通过手机图书馆开展信息检索、资源导航、网络咨询、邮件推送以及电话短信等农业信息服务。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开展农业专题讲座、农场参观见学、科学技术指导等农业科技活动,实现专家读者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进一步激发读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优化信息服务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构建完整健全的服务体系。美国RIC在构建其文化信息服务体系上,充分利用了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组织(CES)的推广体系和专业队伍,国家农业图书馆(NAL)的农业专业化图书馆体系,以及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的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等发展较为成熟的传播体系,极大地加快了农村文化信息服务的发展进程[4]。我国河南省构建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自上而下近150个农村信息服务中心、1 760余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和3 900余个村级信息服务点,其中还包括大量的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等。因此,最高效的资源建设就是利用现有资源。现今我国乡村图书馆也应该积极联合基层政府的五站一所:农业综合服务站、农村经济与统计服务站、乡镇事务站、土地与村镇建设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站、财政所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点和邻近的高校图书馆,在这些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乡村图书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如福州永泰葛岭镇的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图书馆,该馆不仅馆藏资源丰富、技术设备先进,而且信息资源专业对口、馆员队伍素质较高,是乡村图书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优选单位。

乡村图书馆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农业振兴等乡村全面振兴的国家战略历史背景下,积极开展馆藏资源、馆员队伍、服务水平等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服务的职能作用,尊重、鼓励、激发农民读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贡献文化力量、知识力量和信息力量。

猜你喜欢
馆员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图书馆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