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天元小学 陈 晖
所谓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由其自身形成的、与其个性特点相吻合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关键能力,这些品质和能力的存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其中既包括数学抽象、数学运算,也包括逻辑推理以及数据建模等等,因此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综合素养,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还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素养一旦形成必然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学习公式、概念等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必急于要求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可以先列举一部分实例并设计提问,由学生自主搜集材料、认真观察,再结合实践操作以及交流探讨等相关活动完成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这样所得到的知识才能够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与感知,也能够因此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的精神,这些是培养其核心素养的关键基础。
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合理的度,而且需要选择恰当的契机,思维萌芽的产生时就是最佳的切入点,可以此和学生共同推进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
例如,对于“间隔排列的规律”的教学,我首先创设的是一个篮球运球训练情境:小明在参加篮球训练的过程中规定运球总距离为30 米,每两根训练杆之间的间距为5 米,在整段距离中,头尾都设置了训练杆,如果体育老师要求小明完成插训练杆的任务,请问小明需要插多少根训练杆?这一问题一经提出,很快就有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6 根,还有其他学生认为这个问题的设置并非如此简单,需要经历一个梳理和思考的过程。学生根据我所创设的情境纷纷展开自主探究,利用学具摆一摆,也有学生选择画示意图的方式。这种具有直观化的操作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真实、更直观的感受:需要了解训练杆的数量,不能只依靠已知条件中的间距。基于具体的探究活动,更准确地把握间隔和杆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我对这一题目的已知条件做出了进一步的改变,设置了其他情形,例如“一端不插杆”等,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之前的探究基础和经验,针对相关规律的探究和把握必然能够更轻松。
立足于知识的关键处,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这一点非常关键,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还能够显著提升活动的性价比,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丰富的收获。
对于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教师应把握“授之以渔”这一教学举措,因为小学生的探究水平有限,探究能力更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而这些不可缺少的是教师的正确引导,此时教师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探究方法。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并没有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引导学生自主猜测、自主验证,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具体活动如下:(1)回顾“商不变”的性质;(2)说说分数和除法之间所具有的密切关联;(3)展开猜想:分数究竟具备哪些基本性质;(4)全面验证:结合之前的猜想完成具体的验证过程。最后辅以相应的练习。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仅仅依靠个人思考实际上远远不够,因为在数学知识中包含了很多抽象的内容,而每个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有限,仅依靠个人在解决难题时明显能力不足,可以选择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能够在组内展开相互交流,促进思维火花的碰撞,由此提炼出最佳的解决举措。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可以出示以下习题:有一根长10 厘米的绳子,如果随意将其剪为三段,前提是每一段的长度都是整厘米数,借助这些不同的分段能够围成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针对这一问题,学生的发现可能性很多,但是想要完整地列举出所有的情况,有必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并展开小组探讨,最终罗列出所有的可能性。完成这一环节之后,再次组织组内探讨,从中挑选出和三角形条件相吻合的组合,根据之前已经学习过三角形三边的特征展开进一步筛选,最终只得出两种答案:2、4、4 和3、3、4。
上述教学案例中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能够在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问题的探索,寻找正确的答案,还能够在相互交流以及争论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弥补想法的不足,修正之前的错误。当然,在学生出现思想冲突时,还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研究方向,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够从之前的相互碰撞逐步走向相互融合,才能够使每一个小组成员立足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能够高效解决问题。
总之,小学是开展数学学习的最初阶段,也是奠定关键基础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必须要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顺利实现这一目标,有助于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也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创设多元的教学方式,顺利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有效拓展参与度,既能够落实其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也能够使其立足于数学思维的实现对问题的解决,既有益于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学习情感,也能够全面提升数学学习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