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林军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低年段(一、二年级)教材,采用了“绘本式”教材设计思路。根据绘本在教材出现的位置,可以分为正版叙事和副版叙事。其中,副版叙事绘本(下文简称副版绘本)往往编排在教材页面底部的三分之一处,独立连续排列,通过4-8幅连续的小图画讲述一个故事,形式类似连环画。这种编排是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一大亮点。从一、二年级四册教材来看,涉及副版绘本的课文共有33 篇,占教材课文总数的51.5%,篇幅比重很大。这些副版绘本与课文内容紧密契合,是编者精心设计与编写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副版绘本的认识存在误区,出现把副版绘本当成看图说话、讲故事的素材,或者直接忽视、置之不理的现象。因而,教师要正确理解编者的意图,分析每个副版绘本的教学要点,合理选择使用时机,在恰当的节点上植入副版绘本,让副版绘本发挥应有的育人价值。
统编教材所设计编写的副版绘本,大都充满了儿童性、情节性、教育性和趣味性,非常契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如果在上课伊始,借用一些故事性很强的副版绘本导入新课,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如二年级下册第1 课《挑战第一次》中的副版绘本《小马过河》,是儿童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话故事。教师用动画片《小马过河》导入新课,让绘本动了起来,使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师用“为什么小马的妈妈说小马真的长大了”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不能光听别人怎么说,要自己去试试才知道。小马第一次勇敢地蹚过了河,真了不起”的结论。随即,教师揭示课题,引出“第一次挑战”这个话题。这样的导课,自然无痕,使学生产生成为勇敢的小马的愿望,对本课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以往的教材,需要教师开发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无形中增加教师的负担。如果教师能利用好副版绘本,使之成为学生进行探究或辨析的素材,可以有效补充、丰富教材正文,起到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的作用。
如二年级上册第3课《欢欢喜喜庆国庆》,学生通过对教材“新中国的生日”栏目的学习,认识了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标志及意义,发现了生活中出现国家标志的物品和场所。这时,教材补充了副版绘本《这时应该怎么办》,展示了与国旗有关的四个场景:下雨了,旗杆上的国旗还没收下;升国旗了,迟到的小朋友飞奔而来;活动结束了,带有国旗的小道具该怎么处理;有人用人民币做工艺品,遭到他人劝阻。教师组织学生针对绘本所呈现的现象进行辨析,指导学生习得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国旗的方法,从而将对国家标志的认同、尊重、崇敬、爱护之情,外化为具体的行为,用具体的行为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副版绘本的及时补充,提高了学生对抽象的国家标志的认识,自然而然地升华了爱国之情。
副版绘本尤其是道理叙事类绘本,不构成连续情节和人物,而是使用一组独立的图文,说明一个共同的道理,比较适合作为课后延伸,以拓展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如二年级上册第4 课《团团圆圆过中秋》的副版绘本《古诗词中的月》,此绘本共四幅图,以“古诗词中有很多咏月思亲的佳句”为引子,分别选取了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作为范例,图4则以留白的形式,借用小主持人“我也来说一句”的导语,倡议学生在课外搜集与“月”有关的古诗词或者创作与“月”有关的儿歌、童谣,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那句填入横线中,把绘本补充完整,还可以组织学生举行“咏月”诗词大会。这样,副版绘本就把学习中秋文化的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找寻、创作、诵读、品味中,感受到中秋文化中的人文情怀,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道德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界限分明,很多时候容易陷入“道德两难”的境地。因此,在教学的模糊点使用副版绘本,引发学生批判反思,辩证思考,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年级上册第11 课《大家排好队》中,强调了遵守排队规则的意义,那么该如何处理遵守排队规则与礼让特殊人群的关系呢?这是学生道德认知的模糊点。副版绘本《守规则,懂礼让》图3 和图6中出现了四个“?”,即:有人因事离开队伍后要求回到队伍;妈妈允许迟来的爷爷插队;排在前面的叔叔请孩子先接水;同学尿急请求让自己先解手。这四个问号说明:规则与道德间存在相互补充、融合的关系。教师在运用这一副版绘本时,可以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疑惑,以暴露道德认知的模糊点,然后请学生再次仔细观察绘本,发现人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礼让”,帮助学生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但也并非僵化地遵守规则,对于特殊人群应给予特别的关爱,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在多种意见的表达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理解了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建构起自己的道德认识。
一年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经常会与同学产生小摩擦、小矛盾,最终被他人排斥、孤立,但自己却不知道原因。而副版绘本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指导学生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
如一年级上册第2课《拉拉手,交朋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新同学,认识好朋友。副版绘本《交朋友》就是指向这一群体的。教师在学生读完《交朋友》后,围绕“为啥大家不理小猴”展开讨论,并请学生模拟表演一下故事中的人物。教师对副版绘本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上,而是以此联系学生自己或他人的生活经验,从绘本人物的身上观察到自己的不当行为,意识到自己问题所在。最后,教师以副版绘本为范例,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交友中的文明礼仪及技巧,懂得同学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关怀,应该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副版绘本充满童趣,显得善意而又温暖。因此,在教学的激情处使用副版绘本,可以助推情感升华。
如一年级下册第10课《家人的爱》中安排了题为《肩头上的爱》副版绘本,讲述了奶奶让孙子自己背书包上学,并说:“正因为疼你,才让你自己背啊!”学生已经通过学习发现家人对自己的爱,产生家人的爱无处不在的幸福感。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家人给自己起的名字,家人对自己日常起居的照料等方面,感受家人为自己成长的付出,从中体会来自家人的爱。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出示这一绘本,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奶奶说‘正因为疼你,才让你自己背啊’?”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炼出家长让孩子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对自己的培养,是在帮助自己成长,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家人爱的感受与理解。
副版绘本内容丰富,教师需要针对不同主题和不同材料,创造性地选择运用,借此发挥出最佳的功效。教师可以突破单纯阅读、欣赏绘本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表演、想象续编、小游戏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让静态的绘本在学生心中“动”起来。
层层剥笋法,即分段使用。如一年级下册第1课《我们爱整洁》的副版绘本《皮皮的故事》,以童话的方式展现整洁的社会意义:不讲卫生、不爱整洁的孩子不受欢迎。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出示前两幅图导课,向学生讲述皮皮是只不爱整洁的小猪,它有哪些不爱整洁的表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自己和同伴身上,有哪些整洁或不整洁的表现与做法?接着进入第二环节,了解皮皮去做客的遭遇,教师提问:“为什么要整洁?”引发学生思考。在第三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一边了解皮皮的转变,一边思考:“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整洁呢?”由此进行策略性指导。最后,借助山羊伯伯的话,提醒学生要养成保持整洁的习惯。
将绘本“剥笋式”地依次展现,是把绘本故事情节作为贯穿课堂的线索。学生学得兴致盎然,“道理”也在逐步深入的反思中明了。
有些副版绘本的设计,可能会因为学情的不同,需要进行调整、改编。譬如,一年级下册第5课《风儿轻轻吹》,有位教师就改编了《风的朋友》这个绘本,重新补充了诗句内容,以诗配画的方式呈现了风的朋友,更贴近学生。
还有一些副版绘本,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与鲜明的地域特点,并不适合本地或本校学生,也需改编。如二年级上册第13 课《我爱家乡山和水》的《傣家竹楼的传说》,第14 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的《马头琴的传说》。因此,需要教师先进行改编,或者让学生通过寻找资料后进行模仿编写,通过这样的改编,促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很多开放式结尾的副版绘本,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故事续编,然后展开交流。
如一年级下册第3 课《我不拖拉》中的《拖拉鸟》,是对应教材“不拖拉”的教育主题,绘本的最后一幅图是主持人的泡泡语:“‘拖拉鸟’,……”学生通过学习这一绘本故事,明白了拖拉行为产生的原因,会导致的后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续编绘本故事,从拖拉鸟的行为表现,探究它的心理活动,并加以辨析。续编故事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与思考:如果拖拉鸟改掉了坏习惯可能会怎样?不改正又会怎么样?故事续编在这里起到提升学生认识、改进学生生活的作用,这也是副版绘本独特的教育作用。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绘本式表达”,尤其是副版绘本这一栏目,蕴藏着无穷的宝藏,需要每一个教师用心去发现其中的细节。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编写意图,更好地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让学生过上向上、向善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