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第二中学 曾小东
问题解决与探究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记忆的有效途径,良好的解题能力对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除了对相关知识点掌握不扎实这一情况之外,学生的审题习惯、运算技巧以及检查方式等多种因素同样对其解题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解题思维与意识的培养,结合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解题过程中诸多因素与环节对最终结果的制约作用,培养其良好的解题习惯,逐步提升解题能力。
合适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解题兴趣,且通过情境的引导帮助学生形象理解题干,抓住解题突破口,从而提升解题效率。因此,在多元化的教学要求下,在基于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合理融入情境化理念,选择学生日常生活场景或是其感兴趣的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使学生对题目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能够优化解题教学策略,促进解题教学环节顺利开展。
以《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以学生的日常活动为依据,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与性质合理设计题目,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与经验去进行分析与解答,以此提高解题感悟,加深知识印象。以“解方程组中单位‘1’的运用思想”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学生甲与学生乙共同完成一项作业,已知甲单独完需50 分钟,乙单独完成需30 分钟,问甲学生提前独自做半小时后,剩下一同与乙学生完成,需要多长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联系日常生活中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经验去分析题目要求,教师要加以合适引导,巧妙引出单位“1”的应用思想,使学生在积极的动脑思考中抓住解题关键,从而进行高效的解题与探究。这样一来,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与性质,并学会结合实际生活去分析问题,灵活运用单位“1”构造方程组。
良好的解题能力离不开平时日积月累的练习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与技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光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还应围绕知识点展开拓展性训练,通过举一反三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其解题能力。其次,教师在组织习题练习时,应以难度适中为原则,一方面有效考查所学知识点,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解题自信心,并逐步向上拓展,给学生一个适应的阶段,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解题效率,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以找规律题目为例,比如:“已知1,2,3,4……2018,在各数前添符号‘+’或‘-’,并依次运算,所得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多少?”教师应该首先带领学生分析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比如奇数与偶数的性质、自然数的连续性等,随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析不同的符号添加方法以及最后的结果,通过比较来找其中的规律。最后,教师通过汇总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适当引导,通过对相邻数字进行组合来得出答案。在该例题的解题思想下,教师可以适当修改题目内容,比如将2018 换成“n”,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后,合理选择规律进行讨论,一方面巩固例题当中涉及的数学思想与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变式练习中灵活拓展,转化解题经验,从根本上锻炼并提升自身的解题与运算能力。
在学生解题过程中,由于粗心、知识点掌握不牢等多方面因素,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而如何通过错题找出自身解题思维与方式存在的缺陷,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改正提升是促进解题能力发展的根本手段。从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往往不够重视错题归纳与总结这一阶段,一味地喜欢做新题,而不回顾总结旧题,从而导致潜藏的缺陷并未得到真正的认识与解决,出现“二次犯错”等情况,不仅制约着其解题能力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面对以上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定期围绕错题进行反思与总结,并从中归纳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手法,将知识以网络的形式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框架,为提升解题能力提供扎实的知识基础。另外,在错题回看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按照自身个性特点去安排学习计划,就其综合表现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帮助其有效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综合上文可以看出,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解题能力,是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良好的解题能力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发展逻辑思维,从根本上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学生当前阶段的发展规律与个性特点,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优化与创新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解题主动性。注重与情境化等教学法相结合,使学生对问题建立更加清晰的认识,在调动其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其解题思维的发展,从而逐步提升解题能力,保障初中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