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丽娟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11)
新时期,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能源紧缺问题,使得节能降耗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能耗大户的建筑行业更是必须高度重视节能问题。因此,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要求设计人员从建筑工程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节能技术,满足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持续深化,使得各行各业都开始重视节能降耗工作,这一点在能耗巨大的建筑行业体现的尤其明显。将节能技术应用到建筑给排水工程中,能够有效减少管道腐蚀等原因引发的水资源浪费问题,也可以通过合理利用第二水源又或者对雨水、废水的回收利用,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缓解水资源紧缺问题。在运用节能技术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建筑工程的现实需求,做好新型节能节水技术的推广,确保能够切实满足节能需求。
一方面,应该对热水供应系统进行优化,依照实际需求来维持热水的温度和供应连续性,做好冷热水比例控制,减少不必要的热水消耗,从而降低加热所需的能耗;另一方面,可以将清洁能源引入到热水系统中,如地热能、太阳能等,以太阳能为例,太阳能本身清洁安全,集热效率高,保温性能好,而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维护便利,受环境影响小,加上技术成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青睐[1]。当前,在我国部门大中型城市已经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高度在12层(含)以下的建筑,必须优先选择太阳能装置作为热水设备,来满足热水供应需求。
当前建筑给排水工程中采用的管道通常都是镀锌钢管,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锈蚀,导致水质污染,如果长期闲置再次使用,会引发锈水放水问题,导致水资源的浪费,而如果锈蚀出现在接头位置,还可能引发渗漏。对此,在进行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选择更加优质的管材和阀门,如钢塑复合管、PE管、PVC-U管等。以新型给水管材薄壁铜管为例,其本身具备优秀的卫生性能,水中存在的细菌如果在管道中停留5h以上,就会被管壁上附带的铜离子杀灭。阀门的选择同样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优质的阀门可以保证闭合的严谨性,不会留下渗漏缝隙,而如果阀门质量不达标,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导致水资源的浪费[2]。
在高层建筑日渐增多的背景下,供水系统必须经过加压后才能满足高层用户的用水需求,而在传统给排水模式下,采用的市政给排水管网直接加压的方式很容易导致能源浪费问题,而且过大的水压容易导致管道爆裂。对此,可以在适当位置设置二次加压设备,在提升供水压力的同时,降低不必要的能耗,减少水资源浪费问题,以达到节能和节水的目标。而在对二次加压设备进行选择时,需要从建筑本身的具体需求出发,这里以无负压供水设备为例,其本身包含了能量储存器、无负压流量控制器和增压泵等控制系统,不需要额外设置水箱,可以利用市政给排水管网的剩余压力实现二次增压,因此与其他加压设备相比,无负压供水设备的加压效果较好,结构简单,加上不需消耗其他压力,节能性和经济性良好。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筑给排水系统中应该采用生活废水、粪便污水的分流制排水措施,其对于节能节水都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在专业领域,这种技术被称为中水回用。能够被回用的中水一般都是一些优质生活废水,即不包含厨房排水的洗衣排水、冷却排水等,运用相关技术对其进行回收和净化处理,确保废水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后,可以作为生活、市政以及绿化等方面的非饮用水。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多数地区都处于轻度缺水状态,而实际上,直接用于饮用的水量极少,通常为每人每天5L,其余多数为非直接使用水,包括空调冷却、绿化用水等,很多时候这些杂用水都会与饮用水采用同一水源,这样不仅会导致水厂水质净化难度的增大,而且会增加能源消耗,水资源的市政管网中的传输同样需要进行额外加压,能源损耗问题进一步增加。如果能够将一些优质废水作为原水,进行相应的收集、净化和处理,确保其达到中等水质标准后,应用于杂用水系统中,则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水资源浪费问题,还可以有效节约其在水环境循环中的能源消耗,有着良好的节能效果。当然,在建筑给排水领域,中水回用技术的应用必须从建筑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建筑供水主要是以市政给水管网为依托,虽然不用规模的市政给水管网供水压力不同,不过在没有经过二次加压的情况下,一般只能提供给5层左右的用户正常用水。在城市规划不断扩大的前提下,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形式,传统供水模式无法满足高层用户的用水需求,需要经过二次加压。二次加压环节可以引入分区给水方式,充分利用市政给水管网进行供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二次加压,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给水的便利性,还可以降低给排水系统运行的能耗,避免低层用户因为压力过大导致的水资源浪费问题[3]。
总而言之,给排水工程是建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门,也是建筑节能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运用节能技术,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消耗以及水资源的浪费,切实保证建筑使用功能的发挥。从工程技术人员的角度,应该从建筑给排水工程的具体情况着眼,采取科学合理的节能节水技术,控制给排水工程运行能耗,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