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夹江县土门中心小学校 李显军
小学语文教材精读课例后都安排有思考练习题,是每篇课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从内容到呈现形式都是编者根据课标的年段要求,结合文本内容精心设计的。它不仅体现了编者的编写意图,还暗示了阅读教学的目标、重点及难点。有的提出了语言积累的要求,有的是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要求(听、说、读、写),同时还指明了一些教学方法。正确认识“课后思考练习”,在教学中抓好、落实,就能达到在教学中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发挥课后练习题这一重要资源的功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基于上述认识,我在平常的语文课例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课后思考练习的分析与处理,进行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探索。
课后“思考练习”针对低、中、高不同年段,内容侧重点各不相同,像低段,主要突出读、背、识、写这几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高段突出语言的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等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我通过对语文教材精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进行分析与挖掘,发现大致有这样一些内容的题目:“读书的要求”“文本内容的理解”“语言的积累”“词句的感悟、品析”“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选做题”“小练笔”等。题目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理念。有的意在读书要求、方法的渗透,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有的意在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如“一边读,一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有的意在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主要内容,如“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并用把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意在学习方法的渗透,如“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有的意在品词析句,如“想想带点部分意思,说说句子好在哪里。”“读下面句子,说说有无加点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有的意在句子含义的理解、感悟及方法的学习,如,“联系课文与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理解。”有的意在语言的积累与感悟,如“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背诵你喜欢的段落。”“默写古诗词,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或战争的成语。”等(体现了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积累)。有的意在暗示、渗透写作方法、特色。如“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写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昔日的辉煌?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还有的意在文本内容的拓展与书面表达的训练,这些都体现了新课标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
然而许多教者对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在进行处理时显得很随意。因此,教者应该正确认识课后练习的地位与作用,有必要与编者对话,重新审视课后练习自身其独特的价值,从而对其加以有效利用,精心组织教学,充分发挥这一教学资源的功用。
课后思考练习体现了编者针对文本特点设置的能力训练点和教学重难点。对课后思考练习每一个题目进行认真分析,就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厘清教学脉络,设计出教学环节。比如《鲸》这篇课文,课后除“小练笔”外,安排了三道思考与练习。对题目认真分析挖掘后,除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外,我对应确定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根据课后1 题)。2.认识学习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课后2 题)。3.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准确(课后3 题)。结合本单元主题,把目标1、2 确定为教学重点,目标3 确定为教学难点。根据这三个目标,我设计了主要的三个教学环节:读:理清文章脉络→画:领悟说明方法→圈:词句品析。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预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思考练习引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做铺垫。如《狼牙山五壮士》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填空。接收任务→( )→( )→( )→( )→跳下悬崖。编者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感知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我就把此题放在课前学生预习时完成。有的课后习题能够促使学生深刻地揣摩作者写作目的,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时抓住这个句子,结合文本去自悟,初步理解含义,对学生课堂学习文本,帮助很大。如《落花生》课后习题三:下面这两句话有什么含义,你是怎么体会到的?①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②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放给学生课前预习,初步做这个题目,教学时,学生能结合教师的点拨较快地悟出句子的含义,领悟作者的思想。
教材课后思考练习题目不仅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体现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有的题目还可确立为课堂教学的主线,以此引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探究。例如《新型玻璃》课后有这样两道题目: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2、举例说一说,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根据这两个题目,就可把教学主线确定为:特点——作用——方法。教学主线的确立就可以抓住“了不起”三个字,把阅读探究教学的主线确定为:“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了不起”的父与子。这样围绕阅读主线展开教学,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引领学生学习文本,感悟文本。
(1)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进行说写拓展训练
课后思考练习中富有创意的题目既能紧密地扣住教学的重难点,又能够适度地向课外拓展。例如四年级上册的《搭石》课后思考练习题: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学生通过语句寻找,体会到有些事物、画面虽然并不起眼,但它的内在却非常美:山里的人就像这搭石一样,外表朴实但心灵很美。接着进行拓展:我们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美”的画面或事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公交车上,学校伙食团,教室里,超市里,大街上……一幅幅“美”的画面,顿时闪现在学生眼前。然后让学生动起笔来,写写生活中的“美”。这样的拓展立足于课内,又联系生活实际。
(2)拓展课后思考练习,促使课堂资源的有效生成
课后有的思考练习题目往往能引发课堂生成。我在上五年级上册的《梅花魂》时,课后有这样一道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生成源于质疑,怎样让这个课后题目成为一个新的知识点呢?我利用此题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的学生说:通常人才有“魂”,为什么梅花也有“魂”呢?梅花的“魂”指的又是什么呢?有的学生说:外祖父为什么那么喜欢梅花呢?甚至还有的学生想到课文题目:课文题目能否换成《中国魂》《中国心》或其他呢?。有的学生说:不仅仅人才有“魂”,植物也有“魂”,凡有生命的东西就有“魂”,还有个学生说:没生命的东西就没有“魂”吗?最后学生明白了,“魂”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经霜傲放,坚强不屈,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默默奉献,不图虚名就是落花生的“魂”,照亮别人,毁灭自己就是蜡烛的“魂”。这些疑问,通过学生的阅读去交流,老师的点拨,生动的探究解疑,有效地促进了课堂的有效生成。
在语文教材中,课后“思考练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平常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课后题目的处理。备课时我常从课后思考练习题目入手,认认真真研究课后这些思考练习题。按照每道题的先后顺序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摸清思路,理清教路,研究学路。以上是我平常教学中对课后思考练习的一些具体的处理方法,探究出了一些提高课后练习时效的方法。目的就是为了使课后“思考练习”这一教学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有效利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