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娜
(金华市西苑中学,浙江金华 3210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突出道德素养和法治理念的培养,体现了当今教育从关注知识能力向关注知识品性的转变。情感教育能够触动学生内心,引起情感共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良好品性的培养。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开创者朱小蔓教授在《情感道德论纲》中指出:“对教育要做完整的理解,不能回避、抽离情感层面。”教育是心灵的培养,心灵即德行,需要用情感来浇灌,应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构建有利于师生交流的和谐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对美好情感的感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愿望,满足学生精神需求和知识需求,促使学生形成独立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情感教育的缺乏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边缘化。有些老师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情感需求,机械式的教学容易让学生反感,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这样达到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根本谈不上核心素养的养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只有融入情感教育,才能成为有效率、有效果的课堂。三方面的要求决定了情感教育必须融入课堂:
1.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改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课,不仅强调学生获取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2.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的要求。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情绪容易波动,出现叛逆、爱慕异性等心理。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走过青春迷茫期,增强学生的美感、愉悦感与幸福感等积极的感受力,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3.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要求。情感教育有助于全方位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思维,点燃学习激情,提高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1.激发乐学好学的情感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应设计融入情感的精妙导入,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迸发学习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伊始,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声像兼备的多媒体资料、组织游戏、分组竞赛、巧设悬疑、讲故事等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像磁石般紧紧地把学生吸引住,让学生对本节课一见钟情,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组织教学七年级上册《认识自己》,导入环节设计了“猜猜他(她)是谁?”的游戏环节,呈现本班学生从婴儿期到儿童期再到青春期的成长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青春期的身体变化。通过小游戏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带着轻松愉快的情感开始学习,进而享受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营造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
教学气氛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习思绪。传统教学崇尚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受应试教育的驱使,部分教师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学方法单一古板,忽视情感交流,课堂氛围沉闷不堪,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坚持学生为主体,确立“人本观”“服务观”,营造愿说敢说的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如组织教学七年级下册《憧憬美好集体》,课前改变传统的座位模式,尊重学生意愿,讲究民主方法,将学生座位围圈,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站在中间做好为学生服务的准备,组织学生开展“心中理想的班集体”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班集体规则。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和欣赏学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促使教学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境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3.打通师生互动的情感通道
情感教育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怀着对学生的美好情感,在教学中融入真情实感。教师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都是动态的无声词汇,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
课堂上,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目光、表情、肢体动作等沟通手段表情达意,用眉眼来传情。一要合理分配目光。教师把目光的中心投放在教室第三四排的位置上,经常环视全场,目光能至每位学生。二要展示温和表情。教师的表情不夸张也不做作,绝不因为公开展示课等特殊场合而使表情变化过于明显。三要利用肢体语言。教师站立平稳,或轻松走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身体要微微前倾,侧耳细听,目光注视,表现出对学生的关注。学生也会做出相应的情感回应,师生心灵相通,学生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
4.创设活泼灵动的情感环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指导和互动交流来实现。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借景生情,以理激情,营造乐学氛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教学遵循“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学原则,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容易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认识,提升境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比如组织教学八年级下册《依法履行义务》,选取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某学生上课睡觉被教师提醒后却还振振有词地说:“学不学是我自己的事,谁都管不着!”针对该案例,组织学生以“真的管不着吗?”为题展开讨论。案例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熟悉的情境带给学生真实的感受,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5.传递共鸣迁移的情感信息
古人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不是简单地将知识倒出来装进学生的脑袋,而是以情感为载体,通过情感无声的润泽,让学生体会道德与法治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知行。
教师要善于调节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推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如组织教学九年级上册《凝聚价值追求》,播放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中孙杨强烈要求重升国旗的感人视频,当中国国歌再次响起时,学生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动于孙杨的爱国情感,为孙杨点赞的同时,达成情感共识并产生情感共鸣,以情生情,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
6.点燃触动心灵的情感升华
一出好戏能让观众意犹未尽,一堂好课亦应如此。教师在课堂小结时还可以来点“煽情”,积极鲜明的情感给学生以明确的示范和导向,渲染学习气氛,启迪学生智慧。如组织教学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小结如下:“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无奋斗,不青春!加油吧,少年!”简短的归纳总结,承载了先辈的期望,融入热播的真人秀节目《加油吧!兄弟》,触动了学生内心深处的人生理想,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了人生境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只有讲究“情”,倾注“情”,以情育人,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全面发展。